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遊花園:發掘新方法 教好中國文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29]     我要評論

殷培基

 上期提及今期會談中國文化科的小組討論技巧,但筆者忽然想一改話題,因為昨天跟一位朋友說起她教導中國文化科的問題,故今期順便分享一下。

 「中文老師啊!中文老師啊!別來老掉牙的『照書讀』了。中國文化悶得發慌,我打算『求求其其』的合格就算,別來吵醒我。」

 幸好,筆者暫時無被這類型的學生用這句話傷害過,但朋友試過。朋友是一名很有心的教師,剛畢業,充滿教育熱誠,又關心學生,只是欠些教學技巧,特別是教授中國文化科,好像無從入手。

多留意時事 不要讀死書 

 其實,中國文化科是「活」的學科,學生必須對社會時事有一定觸覺,多加留心和關注,然後懂得分析及批評。筆者教授此科時,不只著重書本,反而以多方向的時事為主題,並與學生討論。因此,筆者要求學生每周交一篇新聞評論,又教他們多看新聞或文化評論,每當近日有哪些熱門話題,都與他們談論一番。例如近日舊式工業大廈翻新重修,以配合推動創意產業的主題,不妨拿來討論,可能會發現學生在創意藝術、城市規劃等方面有另一番新見解。

 朋友問:「這些話題跟中國文化科有何關係?唐君毅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中可沒提及甚麼舊式工廈呢!」

 若我們真的認為無關係,那便是「讀死書」的表現。中國文化科既培養學生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興趣,也教導他們懂得欣賞社會、國家及大自然等一切,及對其有承擔。那幾篇指定文章不過是一個「引爆器」,誘發學生對中國文化、人類社會的感知、認同及評賞。「活」的文化應被活用活學,多角度教導、多角度思考,學生才會懂得欣賞這一科,欣賞你的教學。

每日一名言 集腋可成裘

 另外,筆者也要求學生尋找一些中國的名言雋語,每天安排一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報告,講解該句話的意思及發表感想,而學生須每天做名言筆記,每人一天一句,細嚼當中深長意味之餘,他們亦能體會句中大道所在,而且可當作個人短講練習,一舉兩得呢!

 我們當老師的,最想看到學生能自學,在你的引導下,自我發現、探討及有所得著,總好過看著你搬字入口,徐徐照稿讀出,何不嘗試發掘多些新方向、新方法!最近,筆者在中化課堂上播了一首中國古箏配簫的音樂,然後再播放一首周杰倫的《蘭亭序》,再送給學生一幅留了很多白的田園農家水墨畫,要求他們將某段歌詞寫進畫裡,然後解釋詩與畫的關連,目的是由他們親手將文字送進畫中,感受詩畫同源的藝術境界。周杰倫不過是新鮮而已,至少學生樂在其中便足夠。對嗎?

相關新聞
城大新科技 食物測毒1分鐘 (圖)
七普立玆獎得主 出席浸大工作坊 (圖)
700深港大學生 參加創意計劃賽 (圖)
學聯促免審貸款 畢業後始計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時人時事:立會大停電 議員鬥聲大 (圖)
遊花園:發掘新方法 教好中國文化
葉劉英語教室:英語文法規則多 嚴謹訓練不能少
星空故事:獅子座流星雨 (圖)
洋人旅粵指南 (圖)
英語世界:Congratulations!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