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粵劇上月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網上專欄「局長隨筆」撰文稱感到鼓舞,亦顯示粵港澳三地願意為保護這文化遺產而努力。
他強調,政府一直與粵劇界人士緊密聯繫,近年來在推動粵劇的普及、培訓及增加演出場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曾德成推介紅伶聯袂
曾德成以「林家聲的藝術追求」為題,「推介」兩場由三地粵劇紅伶聯袂擔綱的演唱會,林家聲專程由加拿大返港參加這次60周年國慶的演出,他「開金口」的消息在粵劇迷之間引起轟動,票一開賣就出現人龍,很快被搶光,這反映愛好粵劇的觀眾還是不少的,但現時有號召力的老倌實在不多。
他直言,粵劇「申遺」從最初算起,經歷了6個年頭。第一次失敗之後,粵港澳三地政府和粵劇界人士汲取經驗,至去年9月再通過中央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到今年10月初終於獲批入選。這無疑是巨大的鼓舞,但同時也是巨大的鞭策。
三地藝術追求有差異
他續稱,粵劇在三地的長時間發展,有很不相同的經歷,三地體制不同,對藝術的追求也不同。真正的粵劇愛好者去紅館看演出,一定可以品味出三地的不同特點來,尤其是粵港之間,唱的雖然都是傳統曲目,但語詞、唱腔、音樂有自己的特色,這些都應該包括在各地要保護的粵劇遺產之內。但「申遺」成功,不會自動有助這樣的保護,最終推動粵劇發展的,仍然是關心粵劇發展的人,和當地政府。
曾德成借用林家聲的四字真言「博、精、深、新」來談粵劇藝術如何不斷「精益求精」,博:是盡取各家所長,豐富自己的表演藝術,要博學、多看、多聽,要識得多;精:是不斷求進,精益求精;深:是演得深,體會深,包括塑造人物個性要深刻;新:是求有新意,每次都在演出上賦予新演法,有了新生命,劇情便不會被覺得過時老化。 ■本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