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研發「智能混合助力膝架」,可幫助人體回復靈活行動。圖為廖維新展示膝架的「磁流變液」驅動器。
本報記者劉國權 攝
【本報訊】(記者 覃卓嘉) 膝部是人活動的最重要關節之一,但卻容易勞損受傷,令病人行動不便。針對有關問題,中文大學最新研發一種「智能混合助力膝架」技術,創新地採用名為「磁流變液」的智能液體,透過金屬製的外置支架,根據膝關節運動規律,輔助病人膝部活動,具備柔韌、節能、舒適的特性。新型膝架適用於膝關節行動不便人士,更可幫助截肢人士重拾部分行動能力,中大指膝架將來可望減輕至2公斤重,2年後可推出市面供有需要者使用。
負責該項研究的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廖維新介紹指,傳統膝架主要依靠馬達驅動,帶動相關部件,協助使用者完成動作,但馬達在運作時欠缺柔韌度,令膝架使用者不舒服,甚至導致關節進一步受傷。
另外,馬達耗電量高,所以傳統膝架1至2小時需充電一次,極為不便。他利用了3年時間,研發出「智能混合助力膝架」,較市面上的普通膝部輔助儀器更靈活、耐用。
含鐵粉液體 加磁力變硬
「智能膝架」外觀如一條由鋼支架製的「腿」,由「磁流變液」驅動器、力度傳感器、馬達及支架等部件組成。廖維新指,驅動器位於膝架的「關節」部分,當中採用了「磁流變液」,那是一種含鐵粉的黏稠液體,常態下可自由流動,若在外部環境中加入磁場,如放置磁鐵等,液體會暫時「凍結」、變做半固體,無法流動。
廖維新指,不同強度的磁場下,液體發生不同變化,「這種液體被製成驅動器裝置,安裝至膝架關節部位,可發揮如軟墊般的緩衝功能,令膝架有足夠的柔韌度,用者更感舒適」。
傳統膝架浪費能源
廖維新又指,若使用傳統膝架,即使病人做出一些毋須外力輔助的動作時,其馬達仍一直在運作,造成能源浪費,而「磁流變液」驅動器在發揮等動馬達的驅動作用時,其耗電卻較少,故有節能效果。他舉例指,當病人落樓梯時,要伸直膝蓋以減低重心,磁流驅動器可依靠當中磁流的狀態改變,為使用者提供合適的阻力,不用啟動馬達也可減輕膝關節屈曲時所受壓力,既保護膝蓋又節省用電。而「磁流變液」亦只需約10至20毫秒,也可轉換狀態,反應極快。
截肢者可復部分行動力
現時膝架一般適用於長者、小兒麻痺症等肌肉或關節衰退的病人,若再做改良,更可用以幫助車禍截肢人士回復部分行動能力,他指,根據膝架運作原理,未來亦可開發膝部以外其他關節的輔助儀器,目前的實驗室製品約5公斤重,成本約1萬元,預計可於2年後面市,屆時將可減重至2公斤,批量生產也將更為便宜,方便更多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