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佩服內地創新 自製配套設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譚廣亨曾到內地展開「杏林培訓計劃」,現國際知名小兒內窺鏡專家李龍教授(左一)便是他其中一名徒弟。 圖片由港大提供

眼界大開 在內地推廣小兒外科醫療技術,讓譚廣亨結識了一批有熱情、肯奉獻的內地學者。他坦言,自己剛到內地時,見到醫務人員所處的環境極其簡陋,醫生做手術時的工具很多靠自製,而於配套設施嚴重缺乏下,他們更要「就地取材」,如用塑料布取代遮蓋傷口的材料,盡量為患者提供醫療所需。時至今日,內地的醫療條件均大大改善,物資不再缺乏,不過譚廣亨笑言,醫生們的創新思維依然不變,「他們經常把高成本的手術材料以低價物品取代,手術效果一樣,卻令成本大減,他們的專研精神令人佩服」。

 在兩地合作培訓計劃實施初期,譚廣亨前往北京首都醫科大學的北京兒童醫院交流,他指,那時自己首次親身體驗到內地醫療條件的落後和簡陋。他指,當時畸形型內臟外露、膽管腫囊疾病是初生嬰兒中常見的兩種先天性疾病,在外國,一般都會進行手術處理,前者醫生會先利用特殊物料遮蓋外露內臟,待皮膚組織生長後再做縫合手術;後者則會由醫生用儀器進行微創手術,讓嬰兒盡快康復。

研發手術物料 節約成本

 由於當時內地還沒引入相關技術,手術物料也不足,但醫生們卻展現出專業與創新精神。譚廣亨憶述指,針對內臟外露情況,醫務人員了改用一種醫用塑料布,消毒後遮蓋於嬰兒體外,以協助皮膚組織快速生長;而即使沒有微創技術及縫合儀器,醫生也能靈活轉用類似釣魚線的手術縫合線做術後傷口處理,讓他眼界大開。

 因為已行醫多年,譚廣亨指自己已有慣用的手術裝備,哪個步驟用哪些材料和工具,亦已有一套模式。但近年來不斷與內地學者及醫生交流卻仍每每為他帶來驚喜,「很多時候,我慣用的工具和材料已被他們研發的新型、更便宜的物品代替了;同樣的手術效果,卻節約了手術成本,他們的創新精神不減,讓人佩服」。

相關新聞
自行收生個位數28小學瀕殺校 (圖)
部分自行收生僅個位數的小學 (圖)
11教院生赴印度窮村體驗 (圖)
協和幼園生 全港英唱奪冠 (圖)
校園放大鏡:鄧顯中學跳繩隊爭世盃 (圖)
聯國氣候專家 今中大開講座 (圖)
英地理移民學者 將掌浸大社科院
陳維安訪英 (圖)
譚廣亨膺中國內鏡傑出領袖 (圖)
佩服內地創新 自製配套設施 (圖)
成都大學畢業生 近7成創業獲利 (圖)
浸大邀諾獎得主 講解量子光學 (圖)
教育部發預警 出國讀預科須慎重 (圖)
克困難握機遇 中國民工有憂喜 (圖)
民工的困難 (圖)
想一想
小知識:民工 (圖)
戶口制 (圖)
民工的機遇 (圖)
想一想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