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醫生(左四)、副會長張順江(左五),以及多位會員首次舉行珍品聯展,充滿紀念意義,更希望提高市民對研究和收藏香港歷史相關資料的興趣。
——香江昔日百態系列(上)
文:陳慧敏 攝(部分):羅仲仁
歷史不僅以文字記載於書中,一事一物亦見證着歲月的流逝。專門收藏與香港歷史有關藏品的香港收藏家協會,多位成員藉着協會成立15周年,早前在中央圖書館舉行了「昔日香江藏品展」,展出300多件珍藏,與市民分享交流之餘,更希望推廣收藏和研究香港的意義和樂趣。本版將會分兩期介紹他們這些藏品及其背後的意義。
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表示,舉辦這次慶祝協會15周年的活動,是從去年年初的一次例會中提出。舉辦展覽和出版書刊一起介紹各會員的藏品,不僅有重要的紀念意義,而且更可藉着社會的懷舊熱潮,吸引更多市民的興趣,互相分享和交流。在籌辦這次展覽和製作書刊着力不少的副會長張順光和義務秘書笑言,籌備時間十分緊迫,但展覽最終能成功舉行,而且開幕當天吸引很多市民參觀,每一位努力不懈的會員都明白一切努力並沒有白費。
鴉片流毒 禍國殃民
要追溯香港的歷史,改寫香港歷史的鴉片戰爭,當然不得不提。主席唐卓敏醫生收藏了不少有關跟香港歷史有淵源的歷史和戰爭書籍、條約、刊物等。這次展覽就展出了他多本講述鴉片戰爭的英文書,清朝中國人吸食鴉片煙的頹廢舊照、光緒年間的煙館牌照以及一枝鴉片煙槍,令人更真切體會鴉片對中國民生和政治的影響。其中由他收藏的《南京條約》,列明香港島永久割讓給英國,更為中國被列強侵略的序幕。
香港割讓給英國後,港督公然將鴉片大量輸入香港,還施行鴉片專賣制度牟利。他解釋1882年的鴉片稅收,就佔庫房全年收入的1/6,而根據1924年的一份報告,當時吸食鴉片的煙民竟高達香港市民的1/5人口,可見香港市民受鴉片禍害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