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政道和楊振寧(右)。網上圖片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把當年的物理獎授予李政道和楊振寧。於是,11月,李政道和楊振寧準備去斯德哥爾摩領獎,在諾貝爾獎委員會通知及所有媒體報道中,兩人名字次序都是李在先、楊在後。
憂鬧國際笑話 李勉予名列楊後
書中寫道,當兩人抵達斯德哥爾摩,楊振寧忽然提出,授獎時希望能按年齡順序在李政道之前受獎,李政道對此大為驚訝,不同意這麼做,但楊振寧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對李政道說,假如為這件事鬧出笑話,會讓外國人看不起,李政道才勉強同意。
最後讓兩人分道揚鑣的是1962年5月出版美國《紐約客》雜誌上刊登伯恩斯坦寫的《宇稱問題側記》,記述李楊合作發現宇稱不守恆的故事。
李政道當年4月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樣,沒作什麼修改。可是楊振寧卻提出了許多意見。楊振寧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寫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禮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為杜致禮年長一歲。對楊振寧的這些要求,李政道覺得太無聊。當天晚上,楊又打來電話,說那些註或許可以不加,但文章裡都要寫成「楊和李」。
李政道感失望 兩人1962年分道
《紐約客》的報道稱,對於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議他們今後不再合作。書中說,楊振寧隨即變得十分激動,開始哭起來,說他是非常願意繼續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無可奈何。最後他們都同意暫停合作。
當然這只是李政道一方的表述,在《李政道傳》中,作者季承也盡量引入楊振寧的表述,以求平衡。在《和李政道的最後的合作》一文的後記裡,楊振寧對兩人的合作做了總結:「我對他就像一位兄長。在粒子物理和統計力學領域裡,我在1950年代初就已經成了名。我們的合作關係中,我是資深的一方。敏銳地警覺到不應該擋住他的道,我便有意識地往後靠,盡量在事業上扶持他。」
報道指出,季承說:「他們之間的分歧,已經是一個科學史的問題了。其是非曲直,應該由歷史來判斷,應該由科學史家來研究。至於結論,這恐怕是沒有人,沒有什麼機構,可以做出的。」(完)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