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基
補課,不一定收效。
補課,要有準則。
補課,不能人云亦云,人有我有,人做我又做。
老師甲說:「補課無大幫助,只是學校強來,假期做點事,好向家長交代,表面功夫,苦了老師們。」
心甘情願 才有意義
誠然,補課出於自願,比校方規定的來得舒服和「好受」,有承擔、有責任的老師不用硬性規定都會自動邀約學生回來補課,而通常這些主動獻身的都是備好了課,令補課變得有價值。學生回來不會覺得浪費時間,更不會覺得是被迫的。上周提及如果補課只是做一、兩次試題訓練、past papers之類,其實不能有太大得着,回家都可以幹的事,就不要回校補課做。補課既是自願,自然心甘。
放假須補課 老師氣上心
筆者的朋友在新界區某中學教中文,他說每逢長假期,學校都規定老師在不同時段回來補課。老師想去旅行、回鄉?可以,但一定以補課為先。這令老師都氣結得很,但亦只好無奈接受。大家心照,這種補課,對老師、對同學都沒甚益處,變相令假期少幾天,罪過、罪過。
課外知識 更有用處
回來補課並無問題,但要補得有價值。我們可以兩項準則來設定補課內容。一是主題教學,補課應學習一些課程外、但又能提升學術水平的學問,如寫作技巧專題、生態環境專題等。日常課程中的文章和課題,不用透過補課來教授,反而專題講解一些因日常為趕進度而無法深入的課題,更有用!同學想知多一點如何寫好一篇文章,故以寫作技巧為補課專題;同學想學懂生態環境與環保的關係,故以生態保育為補課專題。這不是比回來操練歷屆公開試題目更有用處嗎?
強弱分流 集中火力
二是教學人數。一班同學回來補課,當中強弱參半,既拔尖又補底,難以集中火力,反而模棱兩可。分作尖子補課和補底補課,以分流式加強力度,水平更易提升,學習效能亦易見效。筆者知道有老師要一班40人回來補課,只等於多上一堂日常課,同學的學習和成績差異依舊,效能還是依舊。還是索性播放一套有點意義的電影,敷衍兩小時,放學!
若我們能慎重思考補課的可行性、自願性和核心價值,而不是因盲目地以為補課可提升成績、可向家長交代的話,至少筆者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補課。
■starstarkevin@live.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