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在新年度預算案中仍然秉持「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曾俊華在宣讀預算案時強調,香港有一個活躍的「大社會」,應該好好利用充裕的社會資本,一起解決社會問題,而重視市場的政府,絕對不等如一個冷酷無情的政府;發展經濟,並不是為了小部分富裕階層,而是為了整體市民可以受惠,故特區政府繼續大力發展經濟和投資教育,方為長遠解決就業和貧窮問題的根本之道。
曾俊華在預算案中說,經歷了多次危機的震盪,香港社會上有人擔心香港在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中被邊緣化,憂慮香港在全球化的趨勢中落後;不少市民在接連的危機中飽受壓力,質疑香港的經濟發展模式,未能做到均等分配,造成貧窮和社會流動問題;亦有人從價值觀質疑,基建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不適合香港社會。
政府角色 市民期望高又憂膨脹
他續說,近年香港的公共政策環境變得複雜,市民對政府抱有極高期望,希望政府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但亦有人憂慮政府過度膨脹。
不宜大轉移財富 增就業
不過,香港是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受到客觀條件局限,政府不宜採用大幅財富轉移的方式,去解決就業和貧窮問題,因為這種以高福利為主的方式,需要大幅調整現行的稅率和稅制,削弱工資彈性和市場調整功能,徹底改變行之有效的經濟運作模式,相信市民不會認同。
曾俊華強調,特區政府一直感受到市民飽受裁員減薪壓力的不安,由08年至今多輪經濟刺激方案的總額已達876億元,力度之大,史無前例,反映政府在有需要時,會果斷動用財政儲備去推行措施,穩定經濟及社會,即使暫時出現赤字也在所不惜,但這亦清楚展示政府要履行穩定社會、穩定經濟的職能,首要的條件便是有充足的財政儲備,故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審慎行事,在適當的時候要再次充實香港的儲備,保持公共財政的紀律,確保下一代不會背上財政包袱。
他說,特區政府相信市場是激發經濟效率的最有效方法,但同時政府必須在市場未盡完美時作出干預,透過投資在教育、基建和社會福利,幫助提升整體競爭力,提升市民的質素,讓他們可以面對社會經濟變化,改善社會流動,故當社會面對貧窮問題時,整個社會都有責任一起解決,政府提供了一個健康和富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和經濟秩序,讓商界發揮,當部分市民未能跟上的時候,期望商界履行社會責任,致力共建關懷社會。
社會有共識 財政定承擔
他形容,香港貧窮問題的成因複雜,涉及香港人外移流動性、外來人口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香港經濟結構轉變等因素,政府仍有不少工作,包括最低工資立法、促進就業,以及推出紓解民困的措施,都是未來工作的重點,在社會取得政策共識後,政府會提供足夠的財政承擔。他亦深信,在過去應付危機困難時,港人已建立起禍福與共的精神,只要各界努力凝聚社會,發揚香港精神,他對香港未來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