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第五台和香港八和會館合辦的「青年演員飛躍大獎」將於今個星期四揭曉結果和頒獎。正如我以前介紹過,這個選舉是由十二位評委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過去一年個人心目中進步最大的青年演員,絕對可以用「小圈子選舉」來形容。雖然我擔任工作小組召集人,但不是評委。不做評委,除了避免角色衝突外,也和工作太忙、不知道自己能撥出多少時間看戲有關。
印象中,我在去年看了四、五場由青年演員擔戲的演出,雖然場數不多,但也發現一些青年演員仍有可改進的地方,希望以一個購票入場欣賞粵劇的身份提點意見,供青年演員參考。整體來說,在職業班演出的青年演員過去一年表現都進步了,再不像「乙組球員踢甲組」。演出水平大致穩定,不像從前時好時壞,這正是職業演員和業餘表演者的分別。論藝術水平,業餘表演者不一定比職業演員差,但只限於某些擅長的劇目,不會像職業演員演不同的戲碼都能維持一定的水平。若論青年演員最弱的一門,我認為是「唱功」。青年人練習基功,如「把子功」、「氈子功」等肢體動作最不怕辛苦,主要是這些動作「有形」及「有型」,相對於比較抽象的「唱腔」,既易模仿和掌握,也易獲台下的掌聲。
應先理解曲詞意思
但「唱」在粵劇佔非常重要的位置,前人說「一聲壓三醜」,很多名伶都是因擅唱而被觀眾受落。我聽青年演員唱曲,部分連分頓、上下句等基本格式也不懂,於是有唱錯曲意的,有混淆上下句的;尤其是一時忘記曲詞,由於不懂格式,唱來上下句不分,一眾「棚面」只好望台興歎,「祝君好運」!當然有部分青年演員中唱功也有一定水平,但在行腔轉調經常出現「沙石」,令人聽來不舒服。而大部分的青年演員對曲詞的理解能力也不足,錯用感情者有之,浮誇者有之。所以,名編劇家葉紹德先生經常勸勉演員要多讀書,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青年演員謹記。
此外,青年演員最常犯的是把「技巧」當作「藝術」,在台上把老師教的全數唱做出來,卻少有理解為甚麼這樣唱和這樣演。我曾向前輩鄭綺文女士請教這個問題,她認為現時部分教戲老師不是出色的演員,有些更原來只是在戲曲學校教學,教基功、身段還可以,教學生演活角色就不行了。綺文姐的說話使我想起,從前內地戲曲學校的學生畢業後會按行當分派到劇團跟隨著名演員一段時間,目的就是要他們獲得名師指點。過往,本地青年演員要跟隨名師,幸運者是在戲班中獲前輩提點一、二,否則就只有自掏腰包另覓名師。直至去年底,香港藝術發展局才推出一項資助有志以粵劇為職業的青年演員找老師學戲的計劃,總算在這方面有點突破。其實這個任務應由香港八和會館負責,因為論師資無出其右;論判斷青年演員潛質的能力,也遠勝我們這些外行人。但是,在大環境沒有太大改變前,青年演員惟有多看多問,明白唱、做、唸、打都只是技巧,只有在演活劇中人物時,才會昇華成「藝術」。 ■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