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神州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美國之行啟迪 回國創辦職業學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4-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場景。網上圖片

——黃炎培百年前赴世博

•黃方毅 黃當時•

 舊金山世博會上有中國館,黃炎培或去觀之而不以為然,查資料不得其詳。雖此前幾屆世博也曾引起清廷官方尤其盛宣懷等洋務高官的興趣,但國力已衰之我國,當時能拿出怎樣的國力去展示世人呢?黃借美國耆儒傅蘭雅之語:「深詆此次博覽會中國館之規模為不足以代表中國,與之語,感憤之誠,溢於詞色。」不要說氣勢宏大之舊金山世博,就是之前5月11日該團考察美國西部加州聖地亞哥市正逢舉辦的地方博覽會,「其陳列之美富,組織之完密,令人回想吾國五年前南洋勸業會,而愧汗無地矣。」(日記1915年5月11日)。世博會上,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科技與經濟,先進的制度與管理,黃更感受到我國家之衰敗,經濟與社會之落後,愛國心切的他,痛楚難言而又無地自容。

為國家落後感羞愧

 1915年5月至7月底,3個月時間裡通過考察世博會內外,對美國的教育,黃已不陌生。同時在世博會教育館裡,黃也很是關注歐洲尤其是德國的教育。在對美、德兩國教育初步掌握基礎上,將其與我國的教育做了一番比較,黃炎培得結論如下。

  「美國:重道德而尤注意公德。知識貴切實適用而高深次之。體育十分重視。而處境人人求快樂幸福。

  中國:重道德而尤注意私德,知識重虛文而少切實。體育不甚重視。而處境崇尚耐苦。

  德國:重道德而尤注意於公德,知識切實而更求精深。體育十分注重。而處境猶崇尚耐苦。

  比較三國歷來之教育,孰得孰失,不難體會。」(《游美隨筆》文集笫1卷178頁)

協辦首所殘疾人學校

 1915年8月底,黃結束了美國之行返抵上海。 三個月的考察,世博會內外的美利堅留給他深刻的思考,啟迪了黃之後的諸多取向,不能不影響到黃後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這些影響,首先見諸於回國後黃陸續發表的一系列考察報告,在介紹美國教育、經濟、社會諸方面情況之後,筆鋒所指無疑是揭批我國教育、經濟、社會的種種弊端。

 此外,1917年5月,黃炎培聯合馬相伯、蔡元培、張元濟、宋漢章、聶雲台、穆藕初、蔣夢麟、郭秉文等教育、實業界人士48人,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且陸續開辦中華職業學校等一批職業學校,第一次在我國高舉起職業教育的大旗。

  1920年,受美國修建鐵路開發西部之影響,黃炎培領銜下,聯合浦東穆藕初等諸位實業家,集資修建浦東川沙至上海的上川鐵路,且所購正是黃對之印象深刻的福特機車,在浦東早期開發中留下了足跡。

  1916年3月,年前赴美時在舊金山結識的美國宿儒傅蘭雅,曾於之前1912在上海創辦盲童學校,此次在黃鼓動與協助下,在上海曹家渡建立起新校舍,傅傾其在江南造船廠翻譯所得五萬美元全部投入,命其子傅步蘭任校長,此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殘疾人學校,即為現在上海市盲童學校的前身。(四)

作者黃方毅為黃炎培之子、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黃當時為黃炎培之女、國務院參事。

相關新聞
鳳姐廣州整容 徵婚「非海歸不嫁」 (2010-04-01) (圖)
糊塗法官 「自創」條文判案 (2010-04-01)
江蘇「拇指男嬰」重1斤 (2010-04-01) (圖)
川家族「魔咒」籠罩 6男孩全夭折 (2010-04-01)
飛機醫院降落大連 為200人免費送光明 (2010-04-01)
美國之行啟迪 回國創辦職業學校 (2010-04-01) (圖)
會畫畫的白鯨 (2010-04-01) (圖)
準「世博小姐」拒乘黑車遭破相 (2010-03-31) (圖)
社科院專家:《清明》作者非杜牧 (2010-03-31) (圖)
家豬變黑 為「取悅」中國人 (2010-03-31)
單掌斷磚1396塊 挑戰健力士 (2010-03-31) (圖)
50天走遍26城市 考察52所學校 (2010-03-31) (圖)
僧人捐款 (2010-03-31) (圖)
畢業生忙搵工 請人代上堂 (2010-03-30)
蘇富比《虎》畫 內地業界斥偽作 (2010-03-30) (圖)
湘菜入博菜單敲定 「毛氏紅燒肉」領銜 (2010-03-30) (圖)
亞洲最長跨度懸索橋開工 (2010-03-30)
孿生兄弟迎娶孿生姐妹 (2010-03-30) (圖)
200湘婦赴穗代孕 收入等於當地10年 (2010-03-30)
拜訪愛迪生 試用錄音機 (2010-03-3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神州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