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基
走出課室,歷境體驗學習,這是近十年的教學活動趨勢。我們上一代的學習活動多數是在課室進行。想了解香港的歲月?課文上有。有圖片、有文章。想了解八仙嶺?課文上有。有圖片、有文章。近代會活一點,因可一到九龍寨城公園,摸一摸、看一看、聽一聽昔日的香港。又可登上仙姑峰,感受一下八仙臨海的壯闊景觀。歷境學習,感受更深刻,學習更有趣味。理應如此。
學校懶得革新 活動每年照舊
但這種活動式學習又像已走進僵化的地步。許多學校開始不再思索新的可能性,為方便管理和準備,變得墨守成規,不再思考歷的是甚麼境,目的何在。例如每年中一參觀可樂公司的製作工廠,中二參觀博物館,中三參觀消防局。然後下一年的中一如是、中二如是、中三如是……到了高一、高二、高三也如是。老師備課充足,方便管理,對家長亦大可交代每年皆有歷境學習活動。然而,成效如何?質素如何?學生感受又如何?
親訪抗日老兵 細聽當時慘況
歷境學習不是規定每年多少次,便硬性要去多少次,而是要看實際需要和課題配合。說到地理科的海岸地貌,便應安排東坪洲一趟。說到本地圍村歷史,也該走進新界各地圍村一次。說到生物種類,可與海洋公園或漁護署合作,安排參觀。不應管校歷表所定下的歷境學習日,應留心學生對課題的認知為主,這才算有心思的歷境學習。記得有一次,筆者講述二次大戰日本侵華,香港淪陷,提到東江游擊隊,於是帶領20人的考察小隊,深入大埔烏蛟騰舊村的東江游擊隊抗日紀念碑,探訪當時的游擊隊士兵,現在80、90歲的老伯,由他們講述當時的慘況,高唱當時的抗日歌曲。同學聽得津津有味,投入、分享、深思,對這課題認識加深了,感興趣了,記憶深刻了。
問題易解 事在人為
當然這樣為課題訂定歷境學習活動,在推行上會有不少管理問題,例如人數、班數、教師備課、校歷安排、學生安全等。筆者從沒說過這是輕而易舉的事,問題在於,作為老師的願放多少力、學校放多少資源而已。事在人為,總會安排得到。或者老師可自行向校方申請周六出發,不影響周一至周五的課堂,預先發家長信,取得同意……方法太多,任君選擇。在乎你選不選而已。 ■starstarkevin@live.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