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鴻 KinderU右思維幼稚園創辦人
今期繼續探討《音樂人生》這套電影對家長的啟示。《音樂人生》名副其實是一套談論音樂與人生的電影,雖然導演只花28天拍攝,不能完全反映男主角KJ的心路歷程,而電影所呈現的亦只是導演眼中的KJ,但當中卻不斷教我們認真思考何謂「人」。
七歲思考人生 為不完美難過
KJ自言由7歲起學琴,並已思考人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他說:「人為何存在?反正終要死,為何要生存?為何我的手指可以動?可以彈琴?那是為了甚麼?」他追求完美,同時又為世界的不完美而難過。
成長欠關愛 心結難解礙發展
青少年在成長階段都會遇到很多迷茫及疑惑,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樣與孩子面對這段困惑而煩惱的時期呢?任他自由發展,以為他們長大後會自然明白;還是與他們共同面對,透過坦誠的溝通或專業的輔導去解開心結呢?
在電影中,當KJ的父親發現11歲的KJ竟對人生存在如此多困惑時,曾承諾會多點與KJ溝通;但6年後,KJ仍認為其人生目標是透過音樂去做好一個人,追求真理及人性,音樂上的成就只是過眼雲煙,他不會為贏得比賽而放棄原則,選一首時間適合但在他眼中「無咁好」的作品。他享受每次演奏的過程,因他認為音樂十分有趣,甚至等於人生。他又覺得當人思考越多,就會彈得越好,故不需要與人比較。
當其妹為比賽前夕作最後練習時,KJ更教她想像該次演奏是她最後一次演出,最重要是取悅自己,而非取悅他人,否則便不算是一個人,只是一塊木頭。而其父卻太重視比賽成績,經常將他與其他人比較,雙方在缺乏真正溝通及關心下,關係變差,而KJ亦險些因這段迷惘期而放棄音樂。
孩子生如白紙 思想習自父母
電影亦提到人生最重要為何。11歲的KJ指人生的1/3是音樂、1/3是錢、1/3是朋友及家人;到17歲時,他的想法改變了,認為人生的3/4是音樂、1/4是錢。小孩子出生後好像一張白紙,不懂是非對錯,上面的色彩全部是由父母或身邊的照顧者所給予,我們願教甚麼,他們就學甚麼。我相信若大人自小教他《弟子規》,一早灌輸孝、悌、謹、信、仁、愛的思想,長大後得出的答案可能完全不一樣。 ■pdkinderu@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