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旅遊文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攀山專家 世界各地闖險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著名攀山專家曾志成(John)18年來攀過亞、非、歐、美洲多個高峰。喜歡投身高海拔登山活動的他,於去年5月21日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Mt. Everest),至今他已攀登過兩座高逾8,000米的高山。在去年年底更帶領一隊攝製隊,拍攝沿途美景的同時,也分享自己多年來的經歷。他到過不同的國家,攀過不同的高峰,最常去的地方還是尼泊爾,甚至與居住當地的雪巴人結成好友,同時感受到旅遊生活的奇妙體驗。

文:林意生 圖片由受訪機構提供

 這次曾志成再到尼泊爾,是與藍藍的天攝製隊一同到格吉歐Gokyo,曾志成說選擇這條路線屬於比較受歡迎的類型,因為風景靚,若不想去珠穆朗瑪峰大本營(Everest Base Camp)的話,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這條路線,畢竟攝製隊員不是經常行山,所以用較慢速度登山,每日攀升幅度約500米左右,行了1個星期才到格吉歐,隊員可藉此適應變化,但那裡的高度其實也有5,000多米。

 曾志成走這條路線,論高度,未算最高,他在07年和09年分別登上了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Cho Oyu)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兩峰高度都超過8千米。

攀山與探索旅遊

 曾志成唸中二時因同學帶他行山,由此漸漸喜歡了山,甚至到外國攀山。 現時為領袖及團隊培訓顧問的他,一年總有數次會帶團出外攀山。他現正打算在6月到俄羅斯,逗留約2個星期。山,對曾志成來說,是美好的。他到過美國阿拉斯加、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非洲、日本,論高度當然是西藏的珠穆朗瑪峰最高,也是曾志成最深刻的回憶,但其他地方的高峰亦有令他回味之處。

 「我到過日本攀山超過10次,可作為攀珠穆朗瑪峰前的訓練。另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是2003年到阿拉斯加攀登北美洲最高峰,高6,194米的麥金利山(Mt. Mckinley)的時候。「那裡比珠穆朗瑪峰還要凍,而且支援較少,要自己揹上較多東西。」

 喜歡攀山的朋友又想欣賞美麗景色,曾志成認為日本是個上佳選擇。「那裡市郊與市區相距不遠,只需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十分方便,很適合自駕遊;國家公園景色很美,而且配套措施好,如有山洞避難所。夏秋兩季,如5、6、9和10月到長野或富士五湖都挺好。台灣是另一個好的選擇,尤其是台中地區。」

 攀山培養出堅毅的性格,他坦言自己決定了要做的事,便會堅持去做。「攀山這項運動,很難說是個比賽,但可作消閒來看,不論你在香港還是到外地攀山,便會發覺一旦開始攀時,便很難停下來,造就了一個近乎無選擇的情況下,你必須要獨自完成整個過程。」

 雖然攀山過程辛苦,但曾志成很享受當中的路程,是一個減壓和反思的機會。「我很享受攀山的過程和面對的挑戰,所做的都很隨我心意去做,想怎樣行便怎樣行,很開心,但平日工作則不同,要跟從客人的意願,主導性不多。可以說,攀山所帶給我的歡欣,比工作大好幾倍。」如這次與攝製隊一同到尼泊爾登山,時間上較充裕,每日攀升500米高度。「可能僅兩三個小時就到達,那便有較多時間在山區探索。」

認識山區居民

 「行山也是一項生活體驗,看看當地人山區的生活,在那裡要揹重東西,會用人或牛毛牛,與香港的生活非常不同。」假若飛抵尼泊爾是在加德滿都,他大多預留點時間到附近逛逛,由此而對尼泊爾有更深認識。

 「逗留在首都的時間通常不多,那裡比較亂,汽車經過時常因公路失修而塵土飛揚,而且不是每一區都常常有電力供應。上到山區則不同,有水有電力供應,不少源於外國的慈善基金把技術和物資搬到當地,尤其是水力發電。除了物質外,在山區生活比加德滿都好。」

 在曾志成心中,攀山能夠與其他國家的人產生一種連繫,其中一個是尼泊爾攀山嚮導——認識已久的雪巴人,猶如好友,曾志成每逢到山區時都會探訪他的家人,而大家也談談家人近況。「後來他妻子生了BB,傳了一張BB照片給我,說兒子出世了。」

 「我們爬雪山,好像很偉大,說是為了理想而爬,有選擇權的;但雪巴人就沒有選擇權,他們是為了養活自己,為了生活而爬,是一份工作,當中有一位雪巴人更是第七次上珠穆朗瑪峰。」相比之下,John覺得自己其實很渺小,也激起他幫助雪巴人生活的心。

 雖然足跡走遍不同地區的高山,曾志成說自己沒有像其他人那樣,作每日詳細的文字記錄,或登在網上分享。負責為港台《香港故事》拍攝特輯的是曾與John合作過的藍藍的天,他說為約22分鐘長的片段錄旁述也花了數小時,雖然有點辛苦,但也值得去做。「畢竟很難有人專程為你去做記錄這件事。我自己比較喜歡攝影,用數碼相機作記錄,按日子儲存入電腦,其實我如非必要,也甚少作記錄。通常到尼泊爾行山只有兩個理由,一是因工作關係帶團,記錄團友的身體狀況,二是我去攀山。」

每個決定都重要

 曾志成回想起2009年攀登珠穆朗瑪峰,就快到頂時,確實有點激動,但真正到了山頂,心情反而很平靜。「完成攻頂,其實已經很疲累,而且那只是一半的路程而已,別忘記還有下山的一段路要走。」07年攀卓奧友峰後下山,因心急下山而跌斷腳,經過一段長時間康復和訓練,在09年攀珠穆朗瑪峰前,先後到非洲及日本作體力和低溫測試,看看身體能否應付得了極端環境。「跌斷腳的經驗,造就了我能成功攀上珠穆朗瑪峰並好好的歸來,明白到每一個決定都要慎重考慮,令我下山時更加小心。對我來說,登上頂峰還未算成功。成功嘛,是能回到家裡看到家人。」

 攀山使他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究意想要什麼。而當看到其他外國攀山隊的人,有時會吵架,對人性究竟是怎樣有更深理解。如在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途中,他說有些人的焦點落在登上山頂。「太吸引人,而honor大過所有人性,都在山頂上,大於結識道上的朋友和大於人性。有的會不理別人,只一直希望登上山頂。」

 現時全世界有超過14座逾8,000米的高山,分別在07及09年登上其中兩座山峰——第6高峰卓奧友峰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希望在十年內攀登餘下的高山。要實現十年計劃,困難不少,費用是當中一大難題,其次就是時間,「一般老闆不會讓你放45天假,還要自己掏腰包十多萬元來攀山,真的不易。」

行山亦行善

 多次到過尼泊爾山區,曾志成對那裡的人感興趣,令他知道山區民居的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需要。他與攀山朋友范寧曾想過究竟這樣攀山對其他人有甚麼好處?「06到非洲攀山,我希望能在攀山以外多加一點新元素,隨團參加者找到企業捐助,利用這一筆善款在山腳興建了學校。攀山原來可以跟社會服務建立聯繫。」並在06年成立「關愛八千」,命名來自他與范寧要征服全世界14座高於八千米山峰的毅力、決心和夢想。同年曾志成在非洲肯雅建立了一所學校,造福當地居民。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他們對當地人的關愛和支持,09年決定攀登珠穆朗瑪峰。

 「能夠提供衣服等的簡單物資,滿足到當地區民的最基本所需,已很有滿足感。即使捐出來的衣服不合尺寸,他們也會懂得自己剪裁,畢竟山區那裡的氣溫很低,他們最需要衣服。」

 現在攀山對他而言,是一項面對自己能力的挑戰,也是一大推動力令他繼續投入高海拔攀山運動,其次,到山區幫助有需要的人,「覺得自己就像是一條橋,連接當地與香港。」

相關新聞
攀山專家 世界各地闖險峰 (2010-05-13) (圖)
德國新天鵝城堡 (2010-05-13) (圖)
旅遊資訊:趁訪問年優惠遊韓國 (2010-05-13)
旅遊資訊:遊泰度假歎專業水療 (2010-05-13)
冒險旅遊家 走遍世界覓奇觀 (2010-05-06) (圖)
Ian Wright小檔案 (2010-05-06) (圖)
《伊恩萊特大越界》 (2010-05-06) (圖)
克羅地亞十六湖 (2010-05-06) (圖)
旅遊資訊:赴泰國領略香水情趣 (2010-05-06)
旅遊資訊關島網站設會員專區 (2010-05-06)
皇宮外的遊園美夢 德國古城波茨坦 (2010-04-29) (圖)
進入文化歷史氛圍 (2010-04-29) (圖)
感受文化品嚐美食 (2010-04-29) (圖)
歷史文化多元的波茨坦 (2010-04-29) (圖)
延伸連結: (2010-04-29)
九州飲食風味 (2010-04-29) (圖)
旅遊資訊:精明旅客享網上優惠 (2010-04-29)
旅遊資訊:水晶郵輪增以色列線 (2010-04-29)
南極上的「極酷」工程師 探險之旅 環保行先 (2010-04-22) (圖)
2041組織 (2010-04-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旅遊文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