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杜
「稿聖」才子陶傑,鐵筆批下中國各地方戲曲之前景是「必定衰微」,但對影劇素有深研的文化伉儷石琪與陸離卻另有見地,他們留意到粵劇人才鼎盛,老中青大小新舊老倌依然活躍,且唱做唸打文武俱備,粵劇藝者,承傳有人了。
石琪細列出粵劇花旦及文武生新秀文汝清、黃春強,青春花旦李嘉宜、盧月玲等皆是高材,藝法成熟直追前輩,起碼地方劇種之粵劇承傳有人,粵劇不會衰微也。
文化老友以支持態度多作力捧、推介、分析,但似乎缺少了一個警覺,便是藝者承傳有人卻沒有新生代的觀眾。今人大部分熱衷多樣化之文娛、上網、微博,排山而來的新流行曲已無法聽得完,各地方劇種皆各有其歷史文化細蘊,後生一代沒心機沒興趣去理解,弄致粵劇粵曲聽眾觀眾層越來越老化,即使名角埋班,觀眾席下平均年齡常見千歲團萬歲隊阿公阿婆大聚會,如此地方劇種「必定衰微」就給陶傑鐵筆批中。
對唱腔有研究,對歷史有通識,才會慢慢對地方劇曲產生興味。若人們對民族文化有一份愛國心,才會加倍越投入越有味,以前的古本粵曲,有名曲《斬經堂》、《玉梨魂》、《泣荊花》、《張巡殺妾饗三軍》、《燕子樓》、《斷腸碑》等等,光看曲名便引伸出一段段歷史可歌泣之故事。阿杜聽過瓊仙版本的《燕子樓》,徐柳仙版本的《斷腸碑》已卅多年了,仍句句存心,歷歷耳畔縈繞,民族文化之噬心蝕骨,真是匪夷所思。如果現代青少年一代亦能對此「國魂」戀綣,形成一股多聽多看多談論之氣候,地方曲目才能承傳有望,才能保育久遠,不然,就真如才子傑所「批死」是「必定衰微」,一百年內必定玩完了。
什麼文化品類,都會如甲骨文一樣有完成歷史使命之一天,不過粵劇粵曲如真在我們這一代死去,那就真是心有不甘。執筆至此,側聞揚威京滬的粵劇佛湛流超級花旦李淑勤月內會來港亮相開鑼,寄望超級紅人能帶起高潮,令粵劇在港能掀起一番熱潮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