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Harris, Robert/ Rees, Roger (NRT)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02日
定價:14.99元 美元
文:鄭政恆
我們又回到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的關係了,有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就不放過小說,或者讀了小說就好奇電影版本會如何。有時候看了小說再看電影,就覺得浪費了時間,Robert Harris的小說《The Ghost》就是一個好例子。當大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改編電影《影子滅殺令》(The Ghost Writer)一出,才覺得小說不過爾爾。
當然小說並非一無是處,Robert Harris也參與了《影子滅殺令》的編劇工作,只不過波蘭斯基處理得非常精彩,讓小說給比下去罷了。事實上波蘭斯基十分忠於原著,主要功夫是影像化和刪減,去蕪存菁(波蘭斯基也適切地加入了跟蹤和逃走這些視覺元素)。而從類型及現實政治兩個角度出發,不論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都有可以探索下去的空間。
類型上,《The Ghost》算是懸疑小說(Thriller Novel),而實際處理上不乏偵探小說的筆觸,主角「我」在短時間內走馬上任為代筆寫手(Ghost),替前英國首相Adam Lang撰寫自傳,前任代筆寫手Mike McAra離奇死亡,令「我」十分疑惑,「我」在Mike McAra的遺物中找到線索,透過明查暗訪,一步步貼近真相的核心。《The Ghost》不是一部偵探小說,因為沒有一個主導的偵探人物。但是,《The Ghost》有偵探小說的主要元素:秘密(mystery)、困惑(puzzle)、調查(investigation)。
因為「我」必須遷就Adam Lang,所以從英國轉到美國的一個孤島進行訪問和寫作,當中的禁閉情節必然吸引波蘭斯基吧。而在陌生的異域中,「我」透過上網、與Adam Lang的昔日朋友及政治對手交往,了解到真相的一部分,但一切事實其實早在Mike McAra的Adam Lang自傳草稿之中—文本的解讀,或透過特殊的詮釋法去解碼,從蕪雜的信息中梳理出意義,正是《The Ghost》最引人入勝之處。由此也教人想到丹.布朗(Dan Brown)的懸疑小說,Robert Harris有沒有受到丹.布朗影響在此不論(當然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的影響路人皆見,而波蘭斯基以電影《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男配角Ewan McGregor擔任代筆寫手「我」就顯得耐人尋味了),重要的是這些流行小說對於文本解讀的重視,表明了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去閱讀信息,如何去處理信息,如何去從話語中發掘意義,是個體需要考量的要務,若然you are what you read是對的,那麼個體與信息文本的關係正是這個時代值得深思的課題了。
《The Ghost》是有點蕪雜,四百多頁的篇幅中多餘的話也不少,電影卻顯得流暢直接。小說一面世,其中一個討論熱點為Adam Lang是否影射貝理雅(Tony Blair),這個話題是杯弓蛇影,無謂談下去,只知Robert Harris對英國政治十分在行,他曾擔任英國BBC記者、The Observer政治編輯,在他另一部作品《祖國》(Fatherland)的中譯本推薦序中,作家李達翰指出:「它談的是小我與國家間的關係,它談的是個人的自由意志與集體的思想控制間的關係,它談的是你置身的現況與你無法想像的外界間的關係,它談的是你耳聞的說法與你目睹的現實間的關係。」
我認為這段話放在《The Ghost》也適切而且傳神,而Robert Harris教人欣賞的是他不避對立、不怕龐大權力操控、捍護個人小我的一份自恃,雖然最終是命定了的失敗徒勞,但過程中求真的政治意志無疑是意義所在。而當權力的魔手與無辜小我的對立關係放在「邪派高手」波蘭斯基手中,卻顯得無比可怕,黑漆漆的一如倫敦陰雲滿佈的譎詭天空,灑下的陰濕雨點也教途人一一走避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