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香港這個金融中心,大家經常接觸到金融財經資訊,有手提電話的,也會不時收到借貸推廣電話。而筆者過去的輔導經驗,常接觸到面對財務問題的個案,當中包括各階層人士:如初中生與家長,踏進社會工作數年的年青人,新婚人士等,涉及偷錢、賭錢、因結婚或購買了某些產品或服務而欠下一大筆卡數等。
有清晰價值 自控能力強
那些個案大多因為從小沒培養好健康的理財觀念,在面對眾多誘惑便踏入不善理財之路。本會近年創建了有關理財的生活體驗遊戲,對象為學童。有些孩子在遊戲中,會因為貪圖禮品而嘗試借錢;有的孩子只會做工和儲錢;有些則因為看到同學因投資賺錢,便產生羊群心理,人云亦云。過程中不難發現,遊戲的大贏家大多是已有清楚目標,有清晰的價值取向及自控能力較強的孩子。相反一些沒有方向的參加者,他們較容易受人影響。
禁慣性消費 不做提款機
如何協助小孩培育這些素質,家長的日常功夫實是最重要的一環。筆者嘗試歸納數個家長應注意的地方,以作參考:
1.身教。家長應先檢視自己的理財觀念、對投機持有甚麼心態、平日會否因過於愛惜孩子而有求必應,養成孩子習慣性消費。
2.有否給予孩子足夠管理金錢的機會,許多家長都會給予孩子零用錢,但同時又供應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也沒有引導孩子應如何處理這些金錢。故此孩子會慣性地把錢花在「想要」的東西上,而不會考慮是否「需要」。
3.「記帳」不「算帳」,成為了孩子的萬能信用卡。筆者遇到一位家長因孩子借了同學錢,且不想有辱家聲而替孩子還錢,並告訴孩子那是自己借給他的錢,卻無貫徹實行還款計劃。後來孩子繼續出現更多與錢財有關的問題,原因顯而易見,就是他沒有承擔過後果。
總括而言,家長應盡早培育孩子的財務智商,且要按部就班,不要單純認為「長大了便明白」,其實家長的引導十分關鍵。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陳慧敏
電郵: familyoasis@hkfws.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