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中文新聞系畢業,先後任職港聞及副刊記者。擺明崇日,現留學日本讀日文學整甜品,堅拒否認電車男或毒男身份,卻又不甘寂寞拼命寫字,擁有記者及阿茂整餅大纜扯唔埋的雙重身份。」筆者早前閒逛書店時,赫然發現一本新書《打工遊日本情報書》,其實不是被書中所說的「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所吸引,而是作者潘頌禧這名字好像是認識的,所以立即打電話去問負責的編輯,後來發現他真的是前同事。原來他之後取得到日本的「工作假期護照」,在那裡展開同時打工、旅行、學習的生活。 ■文:曾家輝 圖片由被訪者及出版社提供
筆者之前已知道有「工作假期護照」,讓人以旅遊及工作兼顧的方式,到外地體驗文化及日常生活,而且可以做些兼職,幫補一下生計,但筆者只知有人持這種護照到澳洲、新西蘭,原來日本今年起亦引入這種制度。可惜的是,當筆者知道的時候,年齡也太大了,即使心境再年青,也不可用作為申請的理由。因此,看著阿禧的新書,唯有嘆句「等下一世吧」。
學了日文不一定能溝通
「我是在09年來到日本的,頭一年我在關西外語專門學校修讀日文。其實我之前也在工餘時在港大的Space學日文,但到日本後我發現原來自己的日文水平其實不是那麼好,之前在香港考了三級日文試,因為是考MC(選擇題),說真的我考MC可以很叻,我其實應該考二級聽力試的。來到日本後,情況當然是不同啦,就以上堂為例,同學們都會用關西話,而且又會說潮話。」
到了今年,阿禧就到一間甜品學校學做西餅。「自己其實愛做餅,而日本甜品及西餅市場很大,競爭很劇烈,也有不少專門學校,大阪市就有4間了。所以我來到日本便想去學做甜品,從基本學起。不少青少年都會來學做餅,以我現時所上的班為例,同學一般是18、19歲,我就是第二年長的了。」
據阿禧指,現時他的生活大概是這樣:星期一至五的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會上學,當中包括了理論課及實習課,晚上就到一洋果子店做兼職,負責包裝工作。「我雖然想在和果子店打工,但找不到工嘛,找到一份包裝工已是幸運了,但工序其實很重複,很悶。上一年我比較積極,又上課、返工,又要去旅行,但今年人懶了,不想晚晚都去做兼職,一星期四晚也夠了,說到底我不只是來工作。」
生活細節不一樣
對於80後,阿禧的新書其實很practical,因為前部分會教你如何申請「工作假期護照」,從填表、寫信到籌備,但筆者卻很喜歡看阿禧以他及其他「同道中人」的經驗,寫出他們在日本搵屋、搵工、搵朋友,甚至搵地方買最平的生活必需品,如有Animy及Christine分享申請經驗;阿峰、Mandy、Kristine、阿海等在異地「掙扎求存」的故事。「除了說自己的經驗之外,其他人包括了自己的朋友、Facebook上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說到底,他也是記者出身,要他去找不同的人做訪問,實在難不倒他。
從阿禧及其他人的經驗中,可以看到我們平時在香港過著的是「take it for granted」的生活,但當你到了另外一個地方,便會變身為「外人」,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細節,都可以引起大問題,所以外國人登錄證、銀行戶口、手提電話等都算了,就連到超級市場買平貨,原來都有一大堆學問及規則。
「要慳錢,要等到晚上八、九時,超市差不多關門的時間才去掃貨,這段時間是超市的減價時段,便當、菜肉等會減價促銷,但你要鬥贏其他太太們,才能慳錢,超市也有些不定期的特價貨品,看準時機可以再多慳些。」或者,除了語言及文化傳統之外,到外國生活,我們也要適應一套新的生活習慣。
最愛四處旅遊任我行
問他最難忘的東西,除了日文問題以及要過很慳的生活外,他最回味的就是旅遊——他在書中所說的縱橫西日本計劃,看到他到奄美大島、鹿兒島、德島等地方,心中很羨慕那種浪蕩的感覺。「最大問題當然是錢啦,所以之前要儲錢及計劃行程。我都是一個人去的,自己喜歡到哪裡就到哪裡。」他又說,平時他也會騎單車,到市區不同地方。「我認為一定要有單車,不然就很難生活。」
問阿禧到日本遊學的最大得著,難得他要想一想,才回答是可以看懂日劇,可以同人溝通,可以去旅行。「原本我想畢業後留下來,現在卻想畢業後應該會回香港啦,可能搞自己的project,又或者搵工,可能再從事傳媒啦。」筆者希望阿禧學成回港後,能夠成為甜品師,不過還是要等他回來之後才作決定吧。
忘記問他可有遺憾,筆者在書中找出答案:「在2009年空降大阪,美其名是遊學,實則跟一般電車男一樣,渴望結識日本可愛女生,戀一場東瀛的愛。可惜一年過後,依然孑然一身……」不過,希望總是在明天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