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港約一半兒童有「王子病、公主病」徵狀,主因是父母溺愛。圖為商場舉辦「小公主大賽」。本報記者彭子文 攝
【本報訊】(記者 周婷)繼「港男、港女」後,本港最近又冒起「港孩」一詞,泛指一班嬌生慣養、缺乏自理能力的90後孩童。有資深兒童培訓專家估計,本港約一半兒童有「港孩徵狀」,禍根主要是父母過於溺愛,由於這批孩子心靈脆弱,故較易患上抑鬱症及焦慮症。曾有港孩於小六時才學習便後清潔,在此之前索性不在家以外的地方如廁;亦有30多歲成年人事事請示母親,一旦聯絡不上即出現焦慮,甚至情緒崩潰。
有商場趁暑假舉行「公主禮儀學堂」,希望提升港孩的自理能力。有份出席活動的香港持續培訓中心兒童培訓高級總監梁鍾秀惠估計,本港約一半兒童有「港孩徵狀」,急需正視。香港健康情緒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出,她於過去1年接觸的50多宗求助孩童個案中,最少三分之一有港孩特徵(見表)。當中不少「騎呢」個案令人嘖嘖稱奇,包括有港孩於小六時才學習便後清潔,中一時仍未學懂洗頭及綁鞋帶,不知道使用護髮素後要加以沖洗。
未跌先叫停 易變三低童
鄒凱詩表示,港孩的出現主要歸咎於父母過度溺愛,特別是中產家庭,父母只把焦點放在子女的學業成績、課外活動的成就,疏於教導起居生活的常識或待人接物的道理,「曾有小六男生,在家中就是躺在沙發上,口渴就叫工人倒汽水;半夜起床肚子餓,就叫父母幫他叫外賣,綁鞋帶、打領帶都不會。」
她續稱,很多家長總是杞人憂天,「在孩子未跌倒前,就先喝停」,怕孩子受傷。另外,有父母亦會向學校施加壓力,「如老師改錯試卷,少算了1、2分給學生,家長一定馬上打電話投訴該老師。」有時孩子間有爭拗,父母深怕子女吃虧,經常代子女出頭。凡此種種,都會令孩子變得脆弱不堪,「久而久之,這類孩童容易出現『三低』徵狀,即自理能力低、自信心低及抗逆力低。」
17歲逆子失意責母兼動粗
她引述有研究指出,如小童受過度保護,不但難以發揮個人潛能,更會造成性格扭曲,同時增加其患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的機會。曾有一名來自單親家庭的17歲男生,由於自小備受母親溺愛,事事由母親代勞,導致他嚴重缺乏責任感。至升上中學後,如遇不如意事,男生就會把責任推給母親,認為是母親「教導無方」令他失敗,有時更會向母親動粗,「有次母親在其身後經過,他就會認為媽媽在監視他,繼而情緒爆發。」
有些後遺症,更可能在子女長大成人後才浮現。曾有1名患焦慮症的病人,30多歲仍事事依賴母親,如在工作間遇到不如意事,就會立即聯絡母親「求教」,如聯絡不上就會非常焦慮,甚至情緒崩潰。
鄒凱詩建議家長,要改善子女的港孩徵狀,就應以身作則,「父母平時愛『差遣』工人斟茶遞水,子女自然有樣學樣。」如子女徵狀嚴重或連帶情緒問題,就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