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訊】綜合報道:今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對此,有議論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損害出口行業,並導致失業增加。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日前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升值抑制了通脹,又加強了人民幣於海外購買力,升值中的受益者是「沉默的多數」。而央行網站上前天也刊出副行長胡曉煉(圖)7月以來發表的第五篇關於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文章,高度肯定匯率機制改革對於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助益。多家媒體認為,央行兩位副行長同時發表對人民幣匯率的言論,展現對匯改的支持。
「沉默的多數」受益升值
易綱說,人民幣升值是有利有弊,當中最重要的是抑制了通貨膨脹。他舉例指出,內地現時大豆產品已超過一半是進口,但近期在國際商品大漲價下,內地大豆的價格卻並未大幅飛升,原因即在人民幣升值。「如果不升值,那大豆、豆油、豆粕的價格都得比現在貴20%以上。原油、鐵礦石的道理也是相同的。」他指出,原油和鐵礦石跟千家萬戶相連,人民幣升值首先抑制了輸入型通貨膨脹。
其次,易綱稱,現時內地公民出國旅遊,送孩子留學,「這些人都受益了,受益者應當說是「沉默的多數」。只不過,出口行業等受損者聲音更強而已。
另外,對於「人民幣升值等於外匯儲備虧損」的觀點,易綱表示,這種算法僅僅是賬面轉換。從另一方面看,中國的人民幣資產還有以美元計算的「賺」的一面。他稱,中國金融和房地產資產加起來,有大約200萬億元人民幣,超過外匯儲備的10倍。「如果人民幣升值,這些資產用美元來標價,相當於賺出至少十艘航空母艦了。」
易綱明言,假如匯率不對,外需賺錢很容易,企業就不會往內需使勁。匯率扭曲也不利於擴大消費,不利於擴大服務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