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大教授陳龍生。
甫進港大地球科學系陳龍生教授的辦公室,最搶眼的,還是書架上的石頭標本。對於陳龍生教授,筆者的印象是當外國發生地震時,很多同行都訪問這位專家,另外還記得去年曾參加一個他主持的岩石講座,教大家欣賞及認識一些鮮為人知的地質景觀,如西貢五角六角柱狀岩石、東平洲潮池、黃竹角咀褶曲岩等。
不能只著眼經濟發展
「公眾的環保意識是高了,但仍很皮毛,大家認識的氣候變化的影響,就是颱風多了,下雨多了,而政府的教育對策也是同樣的表面,慳水慳電就可以慳錢,永遠都是從經濟角度出發,但有沒有想過你慳下的錢存在銀行裡,可能到頭來被投資在更污染的產業上呢。」
陳龍生教授指,我們現在常說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存有問題,政府的著眼點在於經濟發展,但一個社會的發展不能單從經濟出發,所以不同單位對可持續性有很大的分歧。「氣候變化就是因為我們過度發展,我們還說要發展,其實是有很大矛盾的。」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於可持續發展是這樣定義的: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所以我們再堅持高度發展模式的意識形態,其實和我們一直以「借用明天的資源來發展今天」是沒有分別的。
「我認為發展不應單純地與經濟增長掛u,發展更不應是盲目的發展。」
從自攜筷子到軟硬兼施
陳龍生教授更指,推廣環保很大程度還是看政府的力度。「到了今天,香港還是未有強制性廢物分類及回收,其他好像停車熄匙、轉用環保燈泡、支持回收行業等,都仍未成事。」因此,香港人的環保意識強了,但生活習慣還是未有大改變。
之後,陳龍生教授從手提袋中拿出一個小盒子,原來是一對方便隨身攜帶的筷子,每根都可以拆成兩節,又可合併,所以體積細小。「在台灣、日本都很普遍,但很少香港人會自攜筷子,只會用即棄式木筷子,其實自攜筷子一點也不失禮。」陳龍生教授表示,推廣環保要軟硬兼施,上要有政策,下要有對應的生活用品,人們的生活習性才會改。
陳龍生教授很鼓勵別人親身接觸自然景觀,他常帶同學走出課室,到不同地方實地考察,但他有一個原則,就是「貴乎原始,樂於自然」。
以香港地質公園為例,他不完全反對建地質公園,但他怕公園被視為旅遊項目,最終失去保護自然的意義。「自然保育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preservation,即保持原貌,二是conservation,有節制的發展。對於自然景觀,我傾向preservation,不變應萬變,令自然地貌得以完全保留。」
「建了地質公園,固然令大家認識香港的地貌,但也可能為了方便旅客,會增加碼頭、纜車、馬路及其人為設施,又或加入表演節目,增加了他人為干擾及污染的壓力,這是違反了地質公園的原意。」
「我希望人們能懷著人與自然融和的心情,是人融入自然,非改變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