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 資料圖片
繼「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後,「中國丹霞」於8月初在巴西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的批准,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令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增加至40個。
六個丹霞地貌 各展不同演進
「中國丹霞」項目是中國把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見表一),一併申報自然遺產,這6個申報點分別展示丹霞地貌6個不同時期的演變歷程。
相關概念:文物古蹟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尚未建立全面的文物保育機制,當時內地將不可移動的文物統一稱作文物古蹟。內地當局的觀點認為,只要與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關的事物,即使只有數十年的歷史,亦可被列為國家文物古蹟,有別於國際社會100年以上歷史的規定。
中國自1985年簽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後,內地開始與全球接軌,並以國際標準為文物古蹟作出重新定義。不過,當局仍保留具本土特色的定義準則,例如有資格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必須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而截至2008年,中國共有超過100個城市被列入為「歷史文化名城」。
世界遺產分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可被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以及「文化景觀」(見表二),其中文化遺產意指世界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意義的歷史文物、歷史建築群和人類文化遺址。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1982年公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文物的種類、級別、保護和有關行為的獎勵與懲罰等作了具體規定。隨著時代演進,內地政府於2002年推出《文物保護法》,重新修訂相關內容。《文物保護法》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四大方針。文化部及國家文物局制定30餘項規範性文件,包括要求各級地方政府以文物古蹟及附近環境的保護作為發展的首要考慮,並將文物保育工作納入當地社會發展計劃和城鄉建設規劃之中,同時利用古蹟作為教育社會的工具,提高人民鑒賞的能力及尊重文物的認知水平。
中國文化遺產日
設立中國文化遺產日的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以達致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2005年12月由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規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中國文物保育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
提升文化理解 增民族凝聚力
文物古蹟是文化的載體,見證了文化的發展與歷史。保護古蹟能令民族增強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加強社會的凝聚力。
推動旅業發展 經濟收益龐大
內地改革開放之後,旅遊業迅速發展,中國特有的文物古蹟成為舉世知名的旅遊景點,吸引大量海外遊客前來參觀,為內地帶來寵大的經濟收益。
展強大軟實力 提升國際地位
文物是象徵文化的瑰寶,中國以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蹟為榮,丹霞地貌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事實上是國家軟實力向國際的展示。
挑戰
發展與保育 出現兩難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眾多基建項目同時進行,在規劃上無可避免與原址的文物出現衝突,例如北京的胡同便因城市發展而日漸減少。
古蹟眾多 保育經費匱乏
內地幅員廣大,保育項目眾多,相關經費不足。以河北省為例,該省文物保育經費每年只有幾百萬人民幣,然而當地的文物古蹟超過12,000多處;外界估計相關修葺費用至少需要廿億人民幣。
遊人多如過江鯽 古蹟受損
不少文物古蹟即使修繕妥當,但大眾卻大多未能對它們多加照顧,加上不少文物古蹟被發展為旅遊景點,遊人多如過江之鯽,不免受到破壞。2007年,世遺委員警告,北京故宮在內的世遺項目日漸失去其原有價值,面臨被除名的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