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丁肇中教授在負責運送「阿爾法磁譜儀2」的運輸機上。 新華社
——訪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
對很多在他這個年齡的科學家,特別是與他具有同樣聲望和成就的科學家而言,退休或退出科研一線是普遍選擇。但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丁教授仍奮鬥在科學界的最前沿,領導著他40年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挑戰—阿爾法磁譜儀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丁肇中是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席科學家,麾下雲集了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科研人員。發現 J粒子的實驗花了丁教授不到兩年的時間,而阿爾法磁譜儀項目已讓丁教授及他領導的國際團隊奮戰了15年。
探測反物質暗物質
這一精密設備的主要設計目標是探測大爆炸後產生的兩朵「烏雲」—反物質和暗物質。阿爾法磁譜儀1,曾於1998年升空10天,而阿爾法磁譜儀2已在位於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組裝完畢,並於8月底運往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將於明年2月由「奮進」號航天飛機運往國際空間站,成為空間站今後近20年唯一的科學實驗。
在阿爾法磁譜儀2升空前,丁教授的團隊仍然不會輕鬆。「去年,我取消了團隊每個人的聖誕節和新年假日,並要求他們放棄大部分周末。當然,作為團隊負責人,我肯定以身作則。」丁教授說,「我們的團隊將很快轉移到位於休斯敦的約翰遜航天中心,在那裡,我們將隨時監控磁譜儀的運行,分析數據並作必要的調整」。
在丁教授眼中,優秀科學家的共性是:工作勤奮—經常不分晝夜,不畏困難。但更重要的特徵以及他挑選研究夥伴的重要標準是,敢於挑戰多數意見、挑戰現有知識以及擁有發現看似不可能現象的信念。
中國同事貢獻良多
在阿爾法磁譜儀項目中,丁教授就發現了他的很多中國同事—包括大陸和台灣的同事,就具有上述優點。
參與項目的中國科學院電工所通過獨特方式設計的永磁體解決了無法將大塊磁鐵運上天的難題。台灣的中山科學院也完成了「不可能任務」—為阿爾法磁譜儀項目設計出了運行速度比美國航天局現行系統快10倍的電子控制系統。「我的中國同事們對項目作出了決定性貢獻。」丁教授評價道。
丁教授介紹說,項目組大約每3個月開一次會,每次100多位科學家作報告。「迄今沒有一次會議是『和平會議』—幾乎每次會議都充滿了爭論。」丁教授說,「我從未因做得好而表揚過項目中的任何人,我只挑錯誤,要求修改或重來。」丁教授認為,一切都要做到「最精確可靠」。任何錯誤都會對國際科研領域的長期發展帶來巨大的消極影響。
當記者問到丁教授在阿爾法磁譜儀成功後是否有退休計劃時,丁教授未直接回答,而是將頭轉向了妻子。「我想,我需要從蘇珊和(兒子)克里斯托弗那裡得到許可,開始研製阿爾法磁譜儀3。」隨之而來的是教授夫婦爽朗的笑聲。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