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羅品超離去,粵劇界痛失英才。羅派藝術乏人繼承,更令人惋惜。 資料圖片
粵劇三嘆系列報道之一
羊城今夏,燠熱難耐,對於粵劇界來說,卻盡顯秋意。一代宗師羅品超駕鶴西去,留下「振興粵劇」的遺願。未幾,素有粵劇界「花木蘭」之稱的郎筠玉,又在羊城仙逝。一時間痛失兩位大師,目下久負盛名的紅線女、羅家寶等名家,也年近耄耋,使屢唱輓歌的粵劇界更見人才凋零。面對各種唱腔流派逐一成絕唱,政府的支持又未到位,粵劇的傳承道路將加倍艱難。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 趙鵬飛、顧一丹
2009年10月3日,粵港澳三地聯手為粵劇「申遺」成功,業界無不為粵劇再現輝煌而憧憬而興奮。紅線女、羅家寶為此更不顧高齡,披掛上陣。孰料,從榮登世遺至今,梨園眾人興致高漲翹首期盼近一年,卻還未等到官方扶持相幫的具體措施,粵劇的發展境況仍然令人揪心。
2010年7月15日,傳來粵劇泰斗羅品超仙遊的噩耗,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聞訊揮筆寫下「一代宗師,乘鶴西去;南粵大地,痛失英才」的痛切哀悼。
百歲仙遊本是喜喪,粵劇界卻顯得愁雲一片。
何解?皆因送別羅品超的追思會上,粵劇界雖然也算幾代人雲集,但在鑑叔(羅品超)身後,羅派藝術卻是後繼無人。
「剛柔相濟,精確凝練,瀟灑俊逸、不墨專成規」,是人們對羅派表演藝術的總結。著名粵劇編劇潘邦榛表示,像鑑叔那樣出眾的演員本就如鳳毛麟角。「有些青年演員自身條件尚可,但過於追求京劇裡的程式和技巧,又拙於融於粵劇,所以現在真正能在表演中抓住粵劇精髓的青年演員實在太少。」
羅派的傳承問題尚無答案。8月12日,曾經帶頭演出現代戲《白毛女》為粵劇創造里程碑的國家一級演員郎筠玉,也與世長辭了。這位傳承了熊飛影的大喉、平子喉兼擅,又以花旦、小武的表演功架飲譽劇壇的名伶身後,再次出現無人接班的遺憾,重奏數年前南派宗師盧啟光過世時,粵劇人才後繼難續的痛惋之聲。
粵劇非主流化 流派成絕唱
事實上,在大部分廣州戲迷、票友心目中,羅品超、羅家寶、紅線女等老一輩偶像,魅力依然不同凡響,地位是無可取替的。一方面是這幾位粵劇名家確實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凸顯年輕一輩接班人,仍未建立能跟前輩媲美的「江湖地位」。
對此,廣州粵劇院總經理余勇感觸頗深,對粵劇人才凋零的現狀甚為擔心。他告訴記者,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這些當道的大眾文化產業總能新人輩出,相形之下,粵劇不單止培養新人艱難,捧紅新人就倍加艱辛。
「客觀的原因在於,粵劇已經不是主流的文娛形式,觀眾的關注度跟過去相比已是大相逕庭,因此年輕的粵劇演員要『紅』起來比較難。主觀的原因則在於粵劇過去多年的傳承機制出了問題。」
一紅逾十年 新人上位受阻
余勇指出,早期粵劇班制採取「十柱制」,生旦淨末丑行當分明,後來到了上世紀30、40年代,「六柱制」大行其道,演變至50年代後期,許多戲班都集中著重文武生、正印花旦的戲份,這讓其他行當的演員難有發揮。此外,粵劇演員的黃金年齡是35至50歲,他們在舞台上「當紮」幾十年,後一輩的人很難出頭。
「我們現正在努力改變這局面,所以團裡盡可能騰挪資金給青年人排戲,另一方面,也請主演來帶年輕人配戲,比如一個花旦帶一個年輕的文武生,這樣年輕人才能進步,知名度才能提高。不用這種方式,粵劇會後繼無人。」
記者也了解到,現在也有不少粵劇團開始採用一帶一的方式培養新秀,但不是所有資深演員都情願。
「現在的市場很不景氣,大家的飯都不好吃,又有幾個人肯做培養徒弟餓死師傅的事呢?」有粵劇演員這樣跟記者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