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東粵劇戲班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生」、「旦」為中心的演出體制,是造成人才難出的一大成因。習藝者對當主角趨之若鶩,而其他「行當」如「武生」、「花臉」、「丑生」、「老旦」、「武旦」等,由於出路受限,自然備受冷落。再加上投考者愈來愈少,粵劇新人難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昔日廣東粵劇團「名丑」葉兆柏(見小圖)退休多年,近年來,由於老屋可能被拆而得到媒體零星關注。他居住的西關一帶,原本是昔日粵劇名伶聚集之地,但現在多半已拆得殘垣斷壁。
記者到訪他家,除了牆上已泛黃的舊時劇照尚可窺得主人當年英姿,其簡單到清貧的傢具擺設,已絲毫看不出屋主當年的風光。
葉兆柏說起粵劇的興衰,尤其「淨末丑」等行當的衰落甚為激動。「粵劇以前叫『大戲』,何謂『大』,就是生旦淨末丑樣樣皆有。但現在的後生如果你讓他學丑角,他寧可退學。」葉兆柏說,有些人認為演丑角不是藝術,但事實上恰恰是「無丑不成戲」。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一台大戲應該什麼角色都有,而不是只剩下「生」、「旦」二角,沒了丑角,粵劇就單薄寡味,就沒了趣味性,就沒人愛看,繼而惡性循環下去。
「粵劇現在觀眾越來越少,除了政府重視不夠之外,自身只重生旦不重配角的不良積習,也該好好反省反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