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前日發表香港的固體廢物研究報告。報告指過去10年,香港的固體廢物增加3成4,3個垃圾堆填區將會在2016年飽和,應引入焚化發電技術處理。研究所所長薛鳳旋(圖)指,日後本港廢物分類成熟後,可按照立法會5個直選選區劃分,各建一組焚化設施處理固體廢物,每個設施發電量將可供10萬個家庭使用。
除薛鳳旋外,出席報告發布會並作演講學者包括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高級研究統籌主任許志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夏北城等。
研究顯示,目前多個海外國家及地區均以焚化方式處理垃圾,焚燒的過程可以發電,造就再生資源產業,創造就業機會,故認為香港應積極考慮引入先進的焚化技術,取代堆填。研究所分析了9個國家或地區處理垃圾的模式,其中3個包括日本、台灣及丹麥,有超過半數的垃圾經焚化處理。
薛鳳旋指,雖然香港起步較遲,但仍有條件推行垃圾焚化發電,政府可考慮將發電廠置於海邊,方便將灰燼堆填,或可置於跨境區域,以利港深合作發展垃圾發電,而政府建議興建焚化爐的兩個地點,即屯門曾咀煤灰湖及石鼓洲,均可成為首期發展焚化發電項目的地點,其中曾咀較接近深圳,有利深港合作,加上配套設施較石鼓洲完善,未來較有擴展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