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瑪麗醫院引入全港首部「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器」。圖(左一)為港大瑪麗醫院心內科主管李偉聯。香港文匯報記者嚴敏慧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嚴敏慧) 香港冠心病患者人數不斷上升,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即「通波仔」)越見普遍,但每年有0.6%以藥物洗脫支架「通波仔」的病人,會出現嚴重血栓,威脅性命安全。瑪麗醫院今年4月引入全港首部「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利用一根小於1毫米的光纖伸入心臟,3秒可完成心血管內壁掃描。由於OCT解像度達10微米,為血管內超聲波解像度的10倍,故此醫生在「高清」下,能更清楚評估手術前手術後的情況,進一步提高手術成效。OCT的光纖只能使用1次,成本約1萬元,費用由醫院承擔。
超聲波掃描模糊情況不再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心內科主管李偉聯表示,OCT今年4月引入醫院使用,為全亞洲首次臨床應用,至今已為逾50名病人治療。他表示,過去心血管內超聲波進行掃描,形象模糊,連血塊或金屬也分不清。但新儀器解像度佳,在處理急性心肌梗塞及「通波仔」後出現血栓病人最為有用。他透露,早前一名植入藥性支架3年、突然心絞痛入院的病人,全靠OCT即時檢查,才發現為藥性支架使內皮增生失敗,大量血塊阻塞血管。在嚴重血栓下,需要重新「通波仔」始能保命。
李偉聯又透露,醫院剛完成全球首個有關幹細胞支架的研究,初步發現成效理想。在短期內,將在國際醫學雜誌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