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周揚在抗戰時期。 網上圖片
——我的父親周揚
母親吳淑媛出身於益陽一大戶人家,她的家世比父親好得多。吳家是打太平天國起家的,外祖父在江蘇瓜州當水軍將領,曾三次見過皇帝。父親與母親算是青梅竹馬,父親小時候在我外婆家唸私塾,他們互相有好感,老師做媒,他們很自然地成了一對,雖然那時候他們年紀還很小。
上海活動 全靠娘家
我的外婆特別寵這個女兒,視她為掌上明珠。我們一家在上海生活時,父親沒有什麼固定收入,所以每年回湖南,其實就是回去要錢的,外婆每次都給母親帶回來一大包金首飾。母親放在抽屜裡,也不鎖,每次沒錢用了便取一件去換錢。當時有很多益陽的同鄉和「左聯」的朋友經常到我們家,這麼多人沒有收入,都是靠外婆給的那些錢維持生活。父親晚年也曾對我說,那時候在上海生活全靠我的母親—其實是我的外婆。
1934年,母親又懷孕了,以往每次都要回老家分娩,這次也不例外。父親把母親、弟弟和我一起送回了湖南益陽老家,以往父親總要等到孩子出生後再回上海,這一次,還沒等三弟出生,就急著要走,說是有工作,而母親並沒有注意到他的反常。
湖南老家 母親苦撐
母親順利生下了三弟,按交待取名「約瑟」。不久,母親收到父親的信,說他暑假會回來,母親於是滿心歡喜地等著這一天。可是父親並沒有回來。
第二年春天,父親來信說他這一年夏天會回來的,可是我們依然沒有等到他。
也是在這一年,1936年,父親去了延安。父親離開的時間長了,鄉間漸漸有了一些傳言。奶奶不放心,專門寫信問父親:「是不是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是不是把家裡人都忘了?」父親回信說,他現在膚施(延安)做教育廳長,不會做對不起家人的事。
抗戰爆發不久,形勢越來越緊張,我們和父親徹底失去了聯繫。父親離開後,母親獨自帶著我們三個孩子生活,不管誰提起父親,母親總是談他的好,她也從來不相信那些傳言,還囑咐我們:「不要聽人瞎說,你爹爹不是那種人。」
我們兄弟三個那時都很小,並不能體會到母親心裡想的是什麼。只是後來回憶,母親的內心其實是非常苦的,完全是哀此煢獨,形影孤淒,她太需要一個人來幫助她撐這個家了。但她把自己的痛苦包得緊緊的,對再親近的人都是隻字不提。(七之二)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