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昨日就直資學校的管治及行政問題展開聆訊。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承認在監管上有不足之處,坦言局方在跟進事件時「牙力不足」,表示日後會反省、加強監管。教育局為保障家長、學生的利益,嚴格監管直資學校責無旁貸,直資學校理所當然應遵照教育局制定的指引辦學。不過,教育局的指引是否存在不合時宜的地方,特別是學校的財務管理如何才能更符合校方、學生的利益,值得當局和直資學校共同研究,進行合理調整。同時,直資學校必須撥出足夠款項用作學費減免及獎學金,支援清貧學生,保持社會的良性流動。
審計署報告揭露多所直資學校財政、行政混亂,包括有學校動用巨額儲備投資股市、樓市。孫明揚表示,教育局早已向學校發出指引,可惜不是每間學校都依循,個別學校更是屢勸不聽。直資學校的確存在自行籌募經費的壓力,校方有需要積極考慮如何令學校的儲備增值。根據教育局的指引,並不鼓勵直資學校投資股市、樓市,但直資學校僅僅透過銀行存款的途徑來處理儲備,難免要蒙受貶值的損失。因此,多間直資學校在財務管理上未有跟隨教育局的指引,其中有關指引是否有不符實際的情況,教育局和校方有必要加強溝通、檢討,並根據實情重新調整。如果指引確有不妥、難以執行的,應當按照合情合理、最大程度照顧學生利益的原則作出修訂,適度增加直資學校財政管理的靈活性,令直資學校辦學既有效益,又「合理合法」。
本港越來越多學校轉向直資,大多數傳統名校早已成為直資學校,但直資學校學費不斷攀升,趨向「貴族化」,有直資中學每年學費高達6萬元,每月平均5千元,相當於一個基層家庭的收入,基層家庭的子弟對直資學校只能望門興嘆。直資學校被揭發扣起學費減免及獎學金的做法備受關注,這有如截斷「讀書改變命運」的途徑,不利本港社會階層的流動,容易造成貧富懸殊和隔代貧窮,滋生更大社會怨氣。對此,教育局必須因應民意的訴求,敦促直資學校撥出足夠的款項作學費減免及獎學金,以便清貧學生可以申請,獲得支援,接受良好的教育,藉以改變個人及家庭生活的際遇,促進社會的良性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