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老外看中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徐秀麗

中國的國際影響越來越「與時俱進」了。瀏覽各國出版物和媒體,有關中國的研究、調查和報道,數不盡數眼花繚亂。儘管這些言論見仁見智觀點不一,有的甚至是「戴著有色眼鏡」,但作為各自的「一家之言」,也不妨一讀。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今年8月推出一本由美國人羅斯.特里爾撰寫的回憶錄《我與中國》一書,我在第一時間翻閱後,覺得很有意思。在眾多外國人寫中國的書籍中,《我與中國》堪稱上品。

現年73歲的羅斯.特里爾是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博士的學生,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與國際事務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太平洋月刊》編委,紐約作家協會和國際筆會美國中心委員。至今羅斯.特里爾出版十餘部著作,大部分有關中國,被譽為「中國通」,其中他於1980年出版的《毛澤東傳》和《江青傳》在全球影響深遠。此次他將自己的新書《我與中國》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全球範圍公開發行,

《我與中國》時間跨度四十餘年,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描述新中國的發展歷程,為世人開啟另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1964年,26歲的特里爾第一次到北京,映入眼簾的是擁擠的藍灰色人流、自行車大潮、低矮的舊房子……1984年,46歲的特里爾重遊中國,神州大地的變革令他振奮。在四川道教聖地青城山,他遇到一位老道長,老道長一句「改革給道士和道觀帶來經濟上的繁榮」,讓羅斯.特里爾深感20年間中國發生的歷史性變遷。在這本《我與中國》書中,我們能聽到基辛格、費正清的心路歷程,毛澤東、周恩來的音容笑貌,文化名流的身影,也有普通中國民眾的生活情景。該書內容嚴謹、厚重而深刻,語言平實而不失生動,字裡行間不乏調侃與幽默,涵蓋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觀點,將發生在歷史長河中的相關事實進行縱橫比較,善於從微小細節處挖掘深層因素,可謂見微知著,令人讀來饒有興趣。

德國人烏葦.克勞特最近出版的《穿越界限》一書,更值得一讀。1974年,烏葦.克勞特來到中國,當初北京給烏葦.克勞特的第一印象是高懸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巨幅毛澤東畫像和滿大街藍灰色的人潮。當烏葦.克勞特成了北京一家出版社的德語翻譯不久,在職工食堂用餐時一名女服務員上菜時稱他一聲「同志」,讓他激動不已。烏葦.克勞特在北京一住竟是35年,中國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娶了中國女明星沈丹萍為妻(沈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嫁給老外的女明星),結交了趙丹、孫道臨、白楊、秦怡、謝添、凌子風、英若誠、黃永玉、吳作人、楊憲益、曹禺和老舍遺孀胡絜青等眾多文化名人。他發起多項中德人文交流,將德國電視連續劇《德里克探長》介紹到中國,又把老舍的話劇《茶館》帶進歐洲,連演50場,並親自擔任同聲傳譯工作……這一切,促成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撰寫了這本《穿越界限》。

烏葦.克勞特也對政治問題感興趣。烏葦.克勞特描述了中蘇交惡時期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一次交鋒。當赫魯曉夫提出「中蘇共同建造一個太平洋艦隊,蘇聯為中國提供軍艦,而中國應同意蘇聯使用中國的大連港,提供可供蘇聯使用的海灣」的建議時,毛澤東答曰:「假如我把中國全部的海岸線和港口都給您開放,您覺得如何?」赫魯曉夫驚呼:「那您以後做什麼?」毛朗聲道:「那我就回延安去,重新組織游擊隊,我想提醒您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最後總能把入侵之敵趕到大海裡。對您我們也不例外!」我們彷彿聽見毛澤東那充滿豪情的嘲笑。1970年3月,流亡的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一行由莫斯科飛抵北京,周恩來、李先念等前往機場以國家元首的規格予以迎接,周總理深情地對西哈努克說:「您仍是柬埔寨的國家元首,我們永遠承認您,決不認同別人!」從書中,我們看到一幅幅波瀾壯闊又幽微深入的政治畫卷,看到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窮志不短」的中國。

《穿越界限》一書今年10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在該書序言中,烏葦.克勞特說:「我在中國生活了35年。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國家裡,我從不覺得自己有多老,因為我每天都可以看到學到新東西,同時親手創造出新的東西……穿梭在兩個文化中間,讓我的生活既豐富多彩又無可比擬。「這或許正是許多西方人對中國的整體認知。」有朋友告訴筆者,11月14日烏葦.克勞特攜夫人沈丹萍現身上海書城,共同為《穿越界限》一書簽售,吸引不少市民的眼球。

2008年,美國媒體曾揭曉由200多萬美國民眾參與的「美國人眼中的中國」調查,結果老美心中最著名的十位中國人依次是:成龍,李小龍,毛澤東,孔子,李連杰,姚明,劉玉玲,成吉思汗。如今,打開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衛報、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法蘭克福匯報、俄羅斯報、消息報、朝日新聞、印度時報等世界各大媒體,關於中國的新聞和專題報道總是充斥各大版面。截至今年9月,在華常駐外國記者已達740名。

日前韓國《慶北日報》刊登一篇《中國女性》的署名文章,對中、韓兩國女性進行橫向比較,認為中國女性比韓國女性更開放。韓國女性常為如何打扮得更性感更漂亮費盡心思,而中國女性則以舒服為前提,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服飾。韓國女性遭遇「性騷擾」時不敢喊叫,中國女性即使在公交車上遭遇「鹹豬手」也會喝道「幹什麼」甚至給色狼一記耳光。美國《華爾街時報》登過一篇《中國女性是否太挑剔》的文章,說將愛情與金錢聯繫在一起非常普遍,但在中國尤其在老一輩人仍是一個忌諱的話題,所以各種請年輕女性公開亮相並談論擇偶標準的電視節目吊足公眾的眼球。一家德國媒體則說,由於中國女性參與經濟活動日益活躍,女性消費也越來越大方。河北石家莊的一家購物中心去年還修建了女性專用停車場,比普通停車位要寬大。該報還援引一個資料披露,世界級名車法拉利去年全球銷量共6500輛,女性買走325輛,而其中220輛車主為中國女性。

中國的國力和民眾精神面貌的巨變,在眾多西方人眼裡是不爭的事實。杭州灣大橋開通,神舟六號、嫦娥二號升空、京滬高速鐵路全線貫通和北京奧運會精彩紛呈的瞬間、上海世博會美輪美奐的場景、廣州亞運會無與倫比的「啟航」……都令世界為之讚歎。但另一方面,一些負面事件,如有毒奶粉的餘悸、暴力拆遷的現實,貧富差距的蔓延,以及無所不在的看病難、看病貴,一漲再漲的房價,比比皆是的霸王條例和隨地吐痰、亂丟垃圾、大聲喧嘩、踐踏綠地……都讓人為之痛心與汗顏。

君不見,時下「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之類簡體中文警示牌在許多歐美國家隨處可見。前幾年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還發佈了《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開篇就是「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注重禮儀,保持尊嚴。講究衛生,愛護環境;衣著得體,請勿喧嘩……」

講究禮儀與國家尊嚴息息相關,以禮儀之邦自詡的中國人竟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詞,令人反思!

中國正處於一個龐大的轉型期,每一天都在變化。由於中西文化差異和體制的不同,在老外眼裡,中國是奇異的、也可能是歧義的。1999年,法國人伯納在河南少林寺學武後,寫過一篇《12億火星人》,嘲諷中國人為「火星人」,認為中國人不可理喻。而另一個法國人大恩,則在《在華老外完全生存手冊》中寫道:「時刻準備著最深刻、最可怕的文化震盪,最後你會發現一切震盪都是可以忍受的、可以理解的、值得留念的,甚至是可愛的。」大恩此言,是客觀的、公允的,也是充滿善意和理性的。作為中國人,還應好自為之、與時俱進!

相關新聞
百家廊:老外看中國 (圖)
翠袖乾坤:違反感化令
海闊天空:一機在手萬事通
琴台客聚:搭救李逵
杜亦有道:李小龍印象
隨想國:時令菜餚
獨家風景:從文學到電影
玩盡蘇梅 盡享悠閒假期 (圖)
逛夜市嚐地道美食 (圖)
自駕四驅遊賞美景 (圖)
與動物親密接觸 (圖)
遠離繁囂煥然一新 (圖)
延伸網址
遊山玩水:行走在東北原始森林裡
旅遊資訊:曼谷度假享美食
徵稿啟事
環保80後 綠色天地中的Merry X'mas (圖)
寓環保於聖誕歡樂 (圖)
廢物回收直接做原料
更正啟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