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協議」獲通過,各國就氣候變化的討論取得一定成果,比起去年的哥本哈根峰會是一大進步。
去年丹麥哥本哈根峰會上,發達國和發展中國家就減排問題爭議不絕,加上中途殺出一份「丹麥草案」,更把會議推至破裂邊緣,結果峰會只能交出一份亳無約束力的「丹麥宣言」,計劃把全球氣溫升幅限於攝氏2度之內,但減排幅度、時間表和監察方法欠奉,是以各界對今次坎昆會議不存厚望。
也許正因為期望不高,坎昆會議反而獲得不俗成果,設立「綠色氣候基金」、應對發展中國家砍伐樹林便是好例子。現時全球每年有1,300萬公頃樹林因砍伐而消失,與2成溫室氣體排放息息相關,故有效應對伐林,亦自然對解決溫室氣體問題起關鍵作用。此外,達成協議也為會議創造良好氣氛,有利日後會議發展。
與會者並非沒分歧,膠著點之一在於「減少伐林和林地退化所致碳排放」(REDD)計劃應否和碳交易銜接的問題。有些國家認為可讓企業通過購買碳補償,為REDD提供資助,但也有國家反對,認為資金應來自政府。
然而總的來說,坎昆峰會汲取了哥本哈根的教訓,沒有期望一蹴而就,先從較易解決的問題著眼,終於讓會議取得成果。這對應對氣候變化無疑是好事。 ■翟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