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施工人員住宿的帳篷。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靖 西寧報道)玉樹—這個原本陌生的名字,在經歷了7.1級強烈地震後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在距災難發生八個月後的今天,那裡又是怎樣的景象呢?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期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採訪了參與援建的央企單位—中鐵二局。
汽車駛入結古鎮後,中鐵二局指揮部劉洪書記自豪地指著一處樓房說,「那裡就是我們第一個封頂工程—玉樹第一民中,已經封頂了」。記者看到,在一片建築施工場地裡赫然挺立著一座還未拆除安全網的樓房,它將是玉樹歷史的印證,從此玉樹也將擁有堅固而美麗的學校。據悉,在9月25日玉樹第一民中封頂儀式上,中鐵二局被青海省副省長馬順清譽為創造了「玉樹速度」和高原施工的「玉樹奇跡」。
施工人員夜披寒霜而睡
在記者採訪的兩日裡,不斷有施工人員因高原反應而入院治療。進入冬季後,玉樹的氣候更為惡劣,平均海拔4200米 ,含氧量不足內地60%,並且山路坡多路陡,多雨雪天氣,易結冰,路況差,許多地方根本無路可走,施工工地也很分散,材料組織、運輸困難;通訊條件差,很多施工點無手機信號無法與外界溝通。這一系列艱苦條件都挑戰著每一個援建人員的身體極限和意志。
在缺水缺電缺衣少食的條件下,採取人工挑水,蠟燭照明,泡方便麵、壓縮餅乾充飢等方法克服困難。在一個帳篷中,據一位施工負責人講,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被子上都結著一層寒霜。記者進入到施工人員居住的帳篷,溫度與篷外並無差異,如至夜晚,溫度更低,無法取暖的工作人員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奮戰在建設一線。
震後藏民改散居為群居
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劉光福介紹說,玉樹災後重建採用原址重建形式,由於當地藏族群眾多高海拔分散居住,往往相距幾十公里只有一戶人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整體規劃的難度。「最難的不是施工問題,而是不能讓這裡的群眾現在就體會到集中生活可以更便捷地解決生活用水、用電問題,那樣該多好,而且他們的孩子不用再奔波幾十公里去上學。」劉洪書記講道。
從預期的玉樹整體規劃項目結果看,玉樹大部分群眾原本的居住方式將由原來分散式變為群居式,原本無基礎生活設施的狀況也將得到徹底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