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八》劇的舞台設計模型。
把漫畫作品搬上舞台,布景設計怎麼處理也很令人好奇。2004年的《火之鳥》和今年的《八百比丘尼》舞台設計都由曾文通操刀,他這樣比較這兩個作品:
「2004年中英劇團的《火之鳥》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以木條子圍成的舞台空間形成一個祭祀式舞台,顏色與質感都回歸原始。舞台中央以一木柱從地面一直伸到劇場的頂端,把天和地連接,在整個戲中象徵時間,所謂立竿見影,隨著光影變化和移動,見證著時間的流逝。四面觀眾形成四個出入口,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演員從四個方位進出再歸於中點,恍如一個祭祀的匯聚點。」
「至於這次《八百比丘尼》的舞台富有東方味道,以原色圓形木板斜台和竹子構成主演區。這次設計強調原著中的日本元素,希望以舞台造型,把觀眾帶回當時的時空。『枯山水』是整個戲的象徵,它是日本寺廟內的景觀,枯山水的沙和石把自然界的定律置於其中,日本僧侶以它來作靜心。這次的舞台空間就以枯山水把主演區和觀眾席分隔。觀眾必須透過『靜止』的枯山水才能看到舞台『流動』的演出。它是整個舞台設計的核心,給觀眾空間去意會演出以外的意境。」
陳永泉也覺得「枯山水」是這次舞台的點睛之筆。「我想逼觀眾去看那枯山水,戲裡的左近介在寺中經歷自我的轉變時也會注視著枯山水。」
左近介越過「枯山水」才出得了荒島,就好像跨過了自己的執念;台下的觀眾又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