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走入灣仔大街小巷 吃出飲食文化變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說到地道食物和小吃,在灣仔可選擇的種類多不勝數,而近十年來該區發展急速,商業大廈、服務式住宅紛紛落成,中高檔食肆相繼湧現。當你考慮吃甚麼的時候,會否發現以往的選擇已經不在?灣仔的社區發展影響食肆的變遷,反映出當地飲食文化的變化。在灣仔逐一細嚐每間食肆的美食,你又會否留意到地區發展,已對當地食肆以至飲食文化有所轉變?傳統涼茶、蛋撻、大牌檔小食等似乎慢慢地消失於繁華鬧市中。 ■文、攝:盧寶迪

 現在不妨走進灣仔,邊走邊嚐美食,重新認識這個轉變中的地方吧。

 灣仔有不少地道美食,各式食肆雲集,與鄰近的銅鑼灣相比並不遜色。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若然有人講解該區的變遷,尤其是飲食文化的轉變,相信在認識歷史時,同時能感到滿足。向來關注灣仔社區發展的聖雅各福群會社會服務組織,與那裡居民成立灣仔民間生活館,並將舉辦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導賞團「惹味掃街Guide—飲食文化遊」,以石水渠街作起點,行經灣仔道、莊士敦道、太原街、春園街,最後以進教圍作終點。導賞員阿華已居於灣仔十多年,為團員簡介灣仔飲食點,走遍昔日走鬼檔、酒家、涼茶舖、傳統麵包店、大牌檔以至中高檔食肆。

 灣仔民間生活館所處的藍屋建於1922年,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阿華說以往那裡有不少如車仔麵檔等的走鬼檔在街邊做生意,後來已「入舖」——租舖經營飲食生意。

 離開石水渠街,沿著灣仔道,途經交加街街口,便可看到熱鬧的交加街及太原街露天市集,那裡可說是灣仔生活的標誌之一。交加街共有72個排檔,太原街則有88個持牌固定小販攤位。在06年私人屋苑尚翹峰落成,政府曾以疏導交通擠塞為由,決定將交加街以西及太原街以北的牌檔搬入新建的室內街市,由於安排嚴重影響檔販的生計,遭街坊反對,政府在2007年決定保留露天市集,作為灣仔區的文化地標。

食肆客源各有不同

 沿著灣仔道走出莊士敦道街頭,聳立在面前的是大有商場,亦即昔日的英京酒樓。據阿華介紹,那裡曾辦過滿漢全席,頂層更設夜總會,是當時高消費的場所,在50年代還舉辦過「酒國美后選舉」,「跟當時屬平民化的敏如茶室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昔日莊士敦道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酒樓,其中一間就是已清拆的龍門大酒樓,那裡地方偌大,據阿華介紹,每層約3,000呎,可開百圍酒席。那裡顧客眾多,來自不同階層。「是灣仔街坊以至客人互通消息的地方。」阿華補充,那裡的侍應由起初捧著點心盤穿梭於食客之間,到後來推著點心車叫賣,現在則大多是「落單」,推車賣點心的特色亦難再復見。說到馳名菜式,荔枝炭燒鵝是其中一個招牌菜。阿華說報紙檔的多少,間接反映出酒樓的生意。「最鼎盛的時期,酒樓門外有3間報紙檔,時至今日,原位只剩下一檔。這反映傳統酒樓面對同區來自其他食肆如茶餐廳的經營壓力之大。」還有,就是收樓重建對傳統酒樓的客源有一定影響,「舊街坊搬離灣仔,未必會回來光顧。」

 除了龍門酒樓之外,昔日的雙喜樓,同樣是灣仔區有名的食肆。「地下大多是基層工人,二樓則是富貴人家喝茶的優雅之地,不少『二世祖』帶同雀籠在那裡品茶。以往在該樓層都可看到雀籠,近窗邊的位置更是要消費得起才能坐享窗外美景。」

 以往在太原街的食肆,還有金鳳茶餐廳、新景園咖喱小廚和楊春雷涼茶,後因重建而遷到春園街去。昔日冰室大都有閣樓,「閣樓大多有設定最低消費,比其他客座貴一點。以往冰室都轉變成茶餐廳,畢竟到西餐廳較貴,而茶餐廳則有仿西式食品,以至『食冰』,如紅豆冰等,漸漸多人光顧。」金鳳還自創無冰奶茶,喝到最後時,不會因冰塊融化而令味道變淡。「在下午3時15分必定有新鮮出爐的雞批,甚受居民歡迎。」而新景園咖喱小廚同樣是深受市民歡迎,「因為重建,新景園由原址的太原街搬到現時的春園街,在下午4時還會閉門休息呢。」

社區發展影響經營

 而楊春雷涼茶在灣仔則已有90多年的歷史,據悉現時店主的爺爺原是中醫師而非賣涼茶,後來發覺附近的苦力和基層民眾都負擔不起藥方的費用,於是發明了涼茶廿四味,作為調理身體、祛濕的便宜方法。「其實早在70年代,該店曾因收樓重建而搬離這區,在1974年才再搬入現時舖址,裝修及用具都依然保留傳統的特色。沒有開著或擺放電視機、收音機作招徠,也沒有賣茶葉蛋等食物,純粹以賣涼茶為主。」

 近年活化成為社會關心的議題,在富有歷史建築物的灣仔,可以找到不少活化的例子,包括建於1888年的「和昌大押」,以及「合源建築公司」,但經過活化後,內裡所經營的與原先所含的歷史意義,顯得大相逕庭。「和昌大押在昔日是『大眾銀行』,現在則變成了高級食肆,單是喝飲料最少也要數十元。而徐蒝在船街的『合源建築』原址,原是推廣本地地道美食,現時所提供的卻是私房菜,消費約500多元起。」活化變成改頭換面,與原先的社區脫節,令人感到可惜,也激發大家思考活化保育的工作應該如何進行。

 在皇后大道東的舊店,當中有保持原本風味的快樂餅店,前舖後廠的格局,令大家在各式小點即時出爐時仍能感受熱烘烘的感覺,奶油卷、蝴蝶酥等,用的都是舊式包裝。

 「沒有太多華而不實的包裝和食物。以往不少人會在早上買麵包給家人,一同吃早餐,現在父母大多會把錢給子女,讓他們外出吃早餐,早上買麵包的文化已經轉變。」

重建貴租兩大障礙

 沿著聖佛蘭士街來到進教圍,那裡原本有不少大牌檔,不少因工受傷的人因此而得到自力更生的機會,但政府在1954年開始停止發牌。「以前的大牌檔面積雖小,但五臟俱全,不少街坊到那裡光顧,有的甚至穿著睡衣到那裡吃『宵夜』,吃介央包和喝絲襪奶茶。」近年那裡進駐了多間型格潮流用品店,格調愈趨高尚,如Kapok和Monocle這兩間潮店都可在進教圍裡找到,吸引不少品味人士閒逛。

 「這十多年正是灣仔變化最大的時期。」身為灣仔老街坊,導賞員阿華深深感受到當地的變化,她說收樓重建和租金昂貴,成了區內食肆經營的兩大致命元兇。「因為租金昂貴,不少食肆和麵包店,在包裝上入手,提高價錢來賣,如泰昌餅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跟傳統的快樂餅店形成強烈對比。」

 當然,更多的是捱不住貴租而結業或遷往他處繼續經營。雖然有新的食肆進駐灣仔,但對那裡的街坊而言,似乎是新不如舊。「連鎖式食肆的出現,令這區愈來愈難找到傳統食肆。『還是以前的食物好吃一點』,不少老街坊都認同這句話。」

 聖雅各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社區組織幹事梁麗賢補充,行經路線的店舖轉變,可以看出多個重點。「一是政策上的轉變,由大牌檔作為對因工受傷的人的恩恤,到後來停止發牌,慢慢轉變成影響市容。其次也看到莊士敦道的演變,以往多間大型茶樓,有著不同階層的飲食文化,包括『歎茶』,甚至在那裡接收消息及『搵工』。遊經灣仔,可看到地區重建的影響,有新的階層進入這區,中高檔食肆紛紛出現。大家從飲食的角度,也可了解到社區的轉變。」

 邊逛邊嚐美食,又能認識灣仔這舊區的變遷,這又豈止「識飲識食」那麼簡單?

相關新聞
走入灣仔大街小巷 吃出飲食文化變遷 (圖)
惹味掃街Guide—飲食文化遊
各式美食灣仔尋 (圖)
循歷史文物徑認識灣仔 (圖)
走入灣仔認識基層行業 (圖)
歷史與空間:圖畫與表演──唐代變文講唱藝術的盛衰 (圖)
心靈驛站:有院子的屋子 (圖)
文化觀察:外 省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日本潮語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