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採青是醒獅的精髓。
——廣州珠村八百年舞獅大拜年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田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
表演時,鑼鼓擂響,引獅郎俗稱「大頭佛」,主要職能是引領獅子和逗樂獅子,手執一把大葵扇,動作恢諧滑稽,與獅子配合得淋漓盡致。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或蔡李佛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即引獅郎,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
生猛黑獅 黃飛鴻所舞
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鬚」、「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採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採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採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廣州市的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民間流傳最廣的黃飛鴻舞獅,舞的就是生猛的黑獅。
一般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珠村兩大特色 龍舟醒獅各不同
雖然每年的龍舟與醒獅都是珠村特色,節時吸引不少人前來觀賞,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醒獅就與龍舟大不同。
其一,醒獅更好賺。龍舟動靜大,因不用時龍舟深埋在河泥中,一起一落都要龐大人力,而醒獅則三五成群,穿戴簡單,流動方便。無論商店開業,祠堂開門,各式年節,獅子都可以前來便宜行事,舞弄一番,討個發財利是。
其二,獅宴更好食。龍舟節在農曆五月,天氣炎熱,扒龍舟耗費體力,因此龍舟飯口味以去濕加鹹為主,節瓜苦瓜最常見;而醒獅宴在正月,講究的是發財就(豬)手,大吉大利,因此較龍舟飯而言,大肥大膩眾人愛。
其三,獅子利是大。同二,年節裡的紅包更實惠,是一年中最大。(二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