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中。網上圖片
——揭秘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過程
1953年10月13日,北京西直門火車站鞭炮齊鳴,掛著專列牌子的火車載著這塊碑心石,緩緩駛進車站。
碑心石運抵天安門廣場後,施工隊按照原來的設計方案,立即對其進行成形前的精加工。碑心石經過雕琢,「瘦身」到了60噸。就在此時,施工組突然接到興建委員會的通知,要將整個碑面調轉180度。
按照中國建築物大多坐北朝南的傳統,人民英雄紀念碑最初的設計圖紙中是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面朝向正南方。但後來發現很多重大群眾活動都集中在天安門與紀念碑之間的廣場上,為了方便群眾瞻仰,碑身正面朝北才更具實用價值。碑面調轉180度,紀念碑就剛好與天安門「面對面」了,建議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中央領導及專家們的同意。
陳志德指揮的施工組急忙對碑心石做了南北對調的準備。所幸的是,紀念碑的結構是南北對稱,碑心石即使換了方向,施工進度也未受到影響。
古廟吊鐘方法被否決
隨著紀念碑修建速度的加快,又一個難題出現了:怎麼才能安全地把60噸重的碑心石吊起20多米,再平穩地安裝到混凝土碑身上?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興建委員會再次面向社會廣泛徵求吊裝意見。北京市一位老木匠出了個主意,用古代寺廟吊掛大鐘的辦法,先在廣場上堆起一個20多米高的傾斜土坡,將碑心石沿著斜坡一點一點地拉到紀念碑主體上,再進行安裝。經過計算,陳志德 發現,碑心石僅有60厘米厚,若傾斜到一定程度時禁不住自身重量,可能會從中間折斷。興建委員會只得放棄這個方案。
德國起重機不夠重
這時,首鋼方面打來電話,說他們那裡有兩台德國進口的桅桿式起重機,可以支援碑心石的吊裝工作。可是兩台起重機總共只有30噸,無法完成60噸碑心石的吊裝任務。
最終,多位國內專家經過周密論證,給施工組提供了一個安裝方案:利用滑輪原理,將紀念碑的混凝土碑身作為起重支柱吊裝碑心石。吊裝的同時,在碑身兩旁各立一個高吊桿,以調整石料吊裝過程中的搖擺及平正。
得到第三套吊裝方案後,為保險起見,陳志德先叫施工組用相同石料,建造了一個小型碑心石和碑體。經過多次磨合實驗,確保方案萬無一失後,才開始正式吊裝。(四之三) ■摘自《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