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民英雄紀念碑。
自1840年以來,無數人民英雄為反對國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解放戰爭和革命中犧牲。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這些人民英雄修建一座紀念碑。
195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其間歷時9年,耗資約40.5萬元。從方案確定到採石、運石、雕石,每一步都困難重重,得之不易。
在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委員們一致通過了把紀念碑修建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方案。
留美建築師主持修建
1951年國慶節,在北京市建設局工作的陳志德,被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邀請到天安門廣場。陳志德1917年生於江蘇常州,1950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後歸國。當天,他在天安門廣場看到了3個木製紀念碑模型,它們是從全國徵集來的140多套設計方案中遴選出來的:一個是形狀酷似3個門洞的城台,上有高碑;一個是坡頂形狀的紀念碑;另外一個是群像雕塑形狀的紀念碑。
陳志德看完後,搖了搖頭,說:「這3座紀念碑模型雖然都還可以,但是缺乏高大挺拔、氣勢恢弘的表達內涵。」他的意見受到了興建委員會的高度重視。興建委員會經過討論、修改,最終敲定了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紀念碑相似的設計方案。
青島嶗山尋得碑心石
接下來,興建委員會成立了施工組,陳志德調任組長。1952年8月,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工程正式啟動。
陳志德仔細研究完圖紙,按照設計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要刻在一塊長約15米、寬3米、厚約0.6米的整塊碑心石上。為了保證碑心石不折斷,開採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這就意味著這塊巨大的毛坯石料將重達300噸以上。到哪裡去開採如此巨大的石塊?陳志德遇到了第一隻「攔路虎」。
陳志德來到北京圖書館,花了十幾天時間翻閱資料,掌握了全國各大山脈的岩石情況。他把採石地點確定在了山東青島的嶗山。連夜奔赴嶗山實地勘察後,陳志德最終確定採用嶗山最西端的山峰浮山大金頂上的石料,因其石質均勻,且耐風化。(四之一) ■摘自《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