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示威浪潮席捲美國的死敵伊朗和中東盟友巴林,奧巴馬政府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方面鼓吹伊朗民眾追求自由;另一方面促請巴林國王回應人民訴求。專家指,這反映了美國推行民主自由理念,完全建基於其中東利益布局的戰略考量。
奧巴馬日前批評伊朗領導人「鼓勵埃及示威在前,打壓國內示威在後,做法虛偽」,鼓動伊朗人「鼓起勇氣表達追求更大自由和更有代表性政府」,毫不掩飾地企圖利用伊朗社會裂痕,達到推翻現政權的目的。
巴林暴力衝突其實不遑多讓,迄今至少有兩名示威者喪生,政府封鎖視頻阻止上載圖片。但奧巴馬隻字不提暴力事件,巧妙地對巴林政府而非示威者喊話,呼籲盟友尊重年輕一代追求變革。為了自圓其說,他區分埃及起義和伊朗2009年示威,批評後者槍殺和拘捕示威者,封鎖互聯網和手機網絡。
穆巴拉克倒台,華府頓失中東一大支柱,伊朗視之為美國和以色列在中東的勢力減弱;但與此同時,伊朗多個城市亦爆發反政府示威,美國乘勢反擊,與伊朗展開地區主導權爭奪戰。
前國務院伊朗政策顧問馬洛尼指出,奧巴馬對伊朗核談判的前景悲觀,因此美伊的對抗將愈趨尖銳。過去數年,什葉派非阿拉伯國家伊朗在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勢力漸長,隨著什葉派佔多數的也門和巴林示威擴大,伊朗的勢力可望進一步提升。
不過,美國亦有一線曙光。今年之前,中東認為「英雄」就是敢於與華府對抗。但突、埃變天,讓阿拉伯人明白到「英雄」變成敢於抗衡高壓管治的個體,這令伊朗處於不利位置。
華府對伊朗,巴林的反政府示威抗議奉行「雙重標準」頗耐人尋味。
奧巴馬的講話展露「鍾無艷」嘴臉,無非是因為巴林是輔助美國孤立伊朗的中東盟友,而伊朗內賈德政府則是美國急欲推翻的「邪惡政權」。
翟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