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努力,中國36家環保NGO組織終還是揭開了蘋果公司不為人知的一面,並得到蘋果公司正面且明確的回應,於環保NGO組織而言,這是一次勝利。但對於作為普羅大眾的中國勞工而言,或許更希望這是一個轉折點:在保障勞工職業健康以及權益方面,當局和立法機構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36家環保NGO組織關於蘋果公司在生產過程疑用有毒溶劑的報告中認為,該公司在環境保護、職業健康及勞工權益三方面,都違反了自己的承諾。然而,在環保NGO組織與蘋果公司的多次交涉中,蘋果公司始終堅持「打太極」的態度。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就表示,2010年,中國36家環保NGO組織為促進IT產業解決污染問題,曾與29個IT品牌進行多輪交涉,其中,蘋果公司是溝通最不積極的一家。
也許由於蘋果產品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不自覺的過分自信已從產品及相關技術轉移到供應環境及社會責任上,喬布斯甚至高調宣稱,「我們比這個星球上任何其他公司做得都多」。但他們可能沒有料到,這次向喬布斯說「不」的雖然是NGO組織,但贏得了政府與市場的響應。
近年來,許多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在勞工保護、環境保護及消費者保護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亦在某種程度上改善了狀況。但仍有蘋果公司「中國逾百員工因污染中毒致殘」 之類惡劣事件的發生,負面影響極大,教訓深刻。
在供應鏈綠化已成國際潮流、公益組織和媒體佈下監督大網的當前,大牌如蘋果公司,亦難逃應負的跨國社會責任。在此背景下,對於跨國公司而言,不應僅強化其供應鏈條的環境管理,還應向公眾說明供應鏈的環境污染問題及整改情況,接受公眾監督。從中國角度來說,立法機關應完善勞工保護法律的相關法規條例,盡快建立完備的勞工保護法律體系。修補現行的勞工保護法律法規以增強其可操作性,應對未來可能層出不窮的跨國「毒」蘋果的侵襲。 ■一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