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路政署上月底接報東區走廊近北角興發街有1個橋躉出現「移位」跡象,檢查後認為不影響行車安全。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敬文)香港自發生馬頭圍道塌樓事件後,社會日趨關注建築物的結構安全,而每天車流量逾15萬架次的東區走廊,上月底發現其中一條支路的橋躉「移位」1至2厘米,使橋面向橫移動約1吋多。路政署檢查後,強調事件不構成安全問題,將會調查成因,初步相信附近挖掘工程,令土壤流失造成移位,已要求有關工程即時停工,並回填泥土及灌漿,監測工作由每日2次增至每小時1次。有工程師表示,路政署必須採取措施防止問題惡化,否則橋身將繼續向外移,甚至令橋面墮海。
路政署上月底接報東區走廊東行線近北角興發街有1個橋躉出現移位,經測量後發現橋躉伸縮縫移動幅度約1至2厘米,屬不尋常伸展。橋面移位導致橋躉與橋面之間的10個支座外層出現變形及裂紋,路政署已派員加裝9組臨時墊片。
路政署稱移位幅度「輕微」
路政署署長劉家強昨日到現場向傳媒講解情況,他表示該段橋躉的移位幅度較預期高,但有關幅度仍屬於「輕微」及「普通」水平,否認隱瞞事件,經檢查後證實橋躉結構安全,情況未有惡化。劉家強表示,支座變形不影響安全性,只影響其壽命,須提早更換,而移位的伸縮縫已於早前晚間進行更換。他強調,任何土木工程結構都可承受輕微的移動,將會視乎調查報告決定是否進行糾正工程,但相信事件不會影響中環灣仔繞道工程進度。
車房重置工程令土壤流失
劉家強表示,初步懷疑移位事件與附近食環署的地下車房重置工程有關,因重置時涉及挖掘工程,令土壤流失,加上現場是舊填海區,當年壓實泥土時或不均勻,但具體成因仍須等待工程承建商的調查報告。他稱,為安全起見,現已停止食環署的重置工程,亦回填泥土及灌漿,對橋躉的監測亦由每日2次增至每小時1次。
工程師稱情況嚴重糾正難
工程師嚴建平表示,橋躉移位情況實屬嚴重,路政署須採取措施防止問題惡化,以免橋躉及橋面向維港方向繼續移位,否則有關路段的橋面有機會墮海。他稱,上址為舊填海區、靠近海邊,土質較鬆軟,重置車房工程引致水土流失不足為奇,並舉例說上海早前有大樓亦因土質問題整座塌下。
嚴建平表示,以目前情況分析,移位不構成行車安全問題,但因橋躉「移位」使橋面向橫移動,承受橋面重量的支座,因壓力不均而須提早更換。他又稱,因橋躉移位情況嚴重,要糾正也不容易,而車輛駛經該處亦會因橋面移位而出現震動,加速支座的損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