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工聯會與理大合辦房屋政策研討會。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特區政府雖連番採取多項措施降溫,香港樓價仍高踞不下。有學者形容,香港的樓市已逐漸趨向「全國化」,內地的龐大資金輕易就能「淹沒」香港的樓市,故建議特區政府盡快檢討目前的房屋政策,如提供只有香港居民可以購買的單位,例如復建居屋等。行政會議成員、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張炳良同意當局有需要重新研究長遠房屋政策,但認為香港奉行自由市場原則,不可能大力干預樓市。
香港理工大學昨日與工聯會合辦「公營房屋:過去、現在與未來」房屋政策研討會。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在會上指出,香港過去一直沿用的是「公屋、居屋、私人市場」,讓市民「有瓦遮頭、改善生活、保值」,是「一條直線」式的策略,但在金融風暴後,特區政府一刀切取消居屋,中斷了向上流動的機會,產生了一批「沒有能力購買私人樓宇,又超出公屋入住資格」的階層,要面對高樓價的困局。
黃國健:拒復建居屋理由矛盾
黃國健續說,要解決這個「斷層」的問題,工聯會要求特區政府復建居屋,但政府高層既指重推居屋無法壓抑樓價,卻又指重推居屋會影響90萬名私樓業主的利益,自相矛盾。他並質疑當局拒復建居屋的理由,是不希望影響地產行業這香港經濟重要支柱。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同,香港有需要復建居屋。他解釋,香港樓市已經越來越向全國開放,很多內地資金透過在香港買樓投資,「香港只係一個小水恣A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係一個大水塘,(香港)好容易被浸死」,故當局應多提供像居屋般只有港人能夠購買的住房單位,並認為房委會只要汲取教訓,不要再在「靚地」上建居屋,就不會出現與私人市場「爭客」的情況。
張炳良:難過分干預私人市場
張炳良同意,香港樓市的確有「全國化」的趨勢,某程度上推高了樓價,但復建居屋的成本高,加上很多香港年輕人都傾向購買私人樓宇,故未必可以解決問題,而即令政府可以增加土地供應,因最終推出市場的單位數量會受環保及土地規劃等的限制,故不應高估政府在私人市場上的干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