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去年起,轉介精神病康復者到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左起:Alice、楊位爽及陳淑芳。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偉龍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偉龍)據醫管局推算,平均每5名港人,有1人患輕度至重度精神病。而輕度患者人數更有上升趨勢,令相關醫療服務需求日增。去年,政府在18區設立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但有中心至今仍未能在所屬地區設立會址,病人需要跨區接受服務。而每名社工更要跟進70、80宗個案,遠超過1比20的國際標準。精神科醫生促請當局增撥資源,支援患者及家屬。
東區醫院2009年成立「天空海闊家友站」,並於去年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合作,轉介康復者到中心接受職前訓練和小組分享服務。中心也會發掘隱蔽、疑似精神病患者,及早介入,以免負面情緒惡化。但有不少綜合中心因社區人士反對,難以在所屬區域找到合適會址。
因無會址 東區個案須到灣仔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負責灣仔和東區的服務。不過,中心在東區一直沒有會址。目前,該處分別有200宗及500宗來自灣仔及東區的個案,但東區個案須到灣仔會址接受服務。
愛群社會服務處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主任陳淑芳透露,有沙田的非政府機構要負責將軍澳區的服務,有關團體在將軍澳並無會址。團體要租用社區中心開辦活動,卻未必能租用場地。將軍澳居民如欲尋求協助,也難以聯絡中心。
地點太遠 病人減求助意慾
陳淑芳又指,地方太遠會減低有需要市民的求助意慾,增加發掘疑似精神病個案的難度。
人均跟80個案 社工嘆吃力
另外,東區醫院精神科高級醫生楊位爽稱,目前香港平均每名社工要跟進70至80宗個案,相比於美國的1比20,香港社工工作吃力。他又預計,輕度精神病個案會繼續上升,社工肯定無法兼顧。他希望政府調撥更多資源,減輕前線社工壓力。
精神病康復者Alice於20年前患上鬱躁症,曾出現幻覺、意識不清等症狀,後來入院接受治療。在高峰期,1年要到醫院覆診3、4次。她指出,接受藥物治療初期,難以適應副作用,曾試過在銀行櫃檯工作時不支睡著。後來,她參加愛群社會服務處分享小組,漸由參與者角色變成現在的小組帶領者。她說:「現在我與常人無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