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將於本周三(23日)發表新年度財政預算案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最新網誌中透露撰寫工作已經進入完成階段,近日反覆思量在諮詢期間收集到的意見,認為不同界別、不同階層市民都指向一個基本問題:在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工作上,政府的角色是甚麼?曾俊華指出,當局一直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模式,但在市場未盡完美時,政府就必須作出干預,才可以保障市民的生活。他並形容,香港還有一個「大社會」,強調在推動「大社會」的時候,政府要兼顧社會不同訴求,提供適當的資源和協助,讓社會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承諾未來的公共行政,將會更重視「大社會」這個概念。
曾俊華指出,特區政府一直相信,市場是激發經濟效率和資源分配的最有效方法,亦是香港成功的基石。多年來,香港經濟生機處處,都是利用健全和靈活的市場機制,不斷發展社會,成為市場經濟的典範,獲得不少經濟學家和國際組織及智囊組織的肯定,不少市民亦相信市場機制的好處。但市場其實只是一件工具,在市場未盡完美時,政府就必須作出干預,才可以保障市民的生活,如當局大量投資在教育、房屋、基建和社會民生福利等,都是明顯干預純市場的運作,以補充市場之不足。
不認同政府市場此消彼長
他並強調,過分地將市場視為教條,不但在理論上有所不足,也無助於解決現實問題。市場有失效的時候,政府亦有失效的時候:「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過度的政府干預會扼殺經濟活力和社會創新的能力;但教條式的市場經濟亦不可以解決我們的社會經濟問題。我們需要找到適當的平衡,同時亦需要務實地找尋出路。」對不少人認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此消彼長,甚至可能是有你無我的零和遊戲,曾俊華同樣不表認同。
促商界履行責任推動關懷
「公民社會」觀念冒起,曾俊華亦承認,在「大市場、小政府」之間,香港其實還有一個相當活躍的「大社會」,新興的公民組織更如雨後春筍,倡議不同價值取向的社會改革。他認為,應好好利用充裕的社會資本,一起解決社會問題,共同追求社會公義和社會價值,但重申利用社會資本,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並不代表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相反在推動「大社會」的時候,政府更要兼顧社會不同訴求的聲音,提供適當的資源和協助,讓社會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曾俊華更表示,政府提供了一個健康和富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和經濟秩序,讓商界發揮,商界亦應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共同推動關懷社會;又相信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應該有能力為務實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走出切合自身需要的路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