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深圳羅芳山下的羅芳村村民自建的小洋樓林立。資料圖片
——深圳羅湖橋見證中國變遷
1980年8月26日,修改了13稿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在五屆人大第十五次會議上獲准通過。《紐約時報》以節制的語調對此做出評論:「鐵幕拉開,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在鳴響。」
寶安縣的改革隨之重啟。過境耕作的農民將稻田改成種蔬菜,並建起了20萬隻的養雞場。當時主導改革的寶安縣委副書記李定事後回憶:「20萬隻雞啊!按當時的規定,5隻雞就是資本主義,要不是中央支持,我都幾千幾萬個資本主義了!」
很快,羅湖區的羅芳村、漁民村、漁農村等靠小額貿易發展起來的村莊都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村」。
1984年,薄一波兩次到羅芳村視察。已調任羅芳村村支書的陳天樂向薄一波匯報說:「我認識到的社會主義的社會應該是人民的生活大大地改善,過去我們體會不大,現在才是社會主義。」
浩劫過後 反動標語過時
這年年底的一個周末,離春節已經近了。正在羅湖區委宣傳部辦公室裡加班的廖紅雷接到了市委辦公廳的緊急電話,他被告知羅芳村發現反動標語。
廖紅雷慌忙騎著單車穿過黃貝嶺、沿著坎坷不平的泥路往羅芳村趕,直奔村支書陳天樂的家裡。
「羅芳人富起來了,感謝都來不及,怎麼會有反動標語?」陳天樂皺緊了眉頭。
兩人找遍全村,在一片快要倒塌的舊牆上發現了一個殘破標語。果籐和青苔中間,依稀露出「堅決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字樣。他們很快把標語鏟掉,還不放心,又刷了層石灰。
商業活動進昔日農村
5天後,鄧小平來到深圳,並視察了後來聞名全國的漁民村。過了很久,廖紅雷才知道市委本打算安排鄧小平多視察一個點,正是羅芳村。
「如果小平同志來了以種蔬菜致富的羅芳村,也許報紙就不會把深圳寫成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了。」廖紅雷感歎道。後來他還寫過回憶文章,專談小平與羅芳村的「擦肩而過」。
1988年,據羅湖橋不遠處的和平路上,一棟海關單身宿舍樓被用鏡面玻璃重新包裝起來。在這棟改裝的寫字樓裡,搬進了一家名為萬科的公司。
這一年的11月,還只有137名員工的萬科首次參加土地拍賣,以2000萬元的昂貴代價拿下深圳威登別墅地塊,由此殺入房地產業。公司的老總叫王石。(八之七) ■摘自《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