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700年馬街書會 盛況背後的窘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12]     我要評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程相逢 戚紅麗 劉蕊)「一日能看千台戲,三天能聽萬卷書」。日前,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三寶豐馬街書會綿延七百年再響檀板,來自北京、天津、山東、安徽、河北、四川、陝西及河南各地的曲藝藝人負鼓攜琴,會集馬街,在空曠的麥田裡,以天作幕,以地作台,說書亮藝,以曲會友。近10萬熱愛曲藝的人,從四面八方前來聽書、寫書、趕會,千座書棚吹拉彈唱,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嘉年華」。

 然而,在「嘉年華」的背後,記者發現前來參會的老藝人卻只能睡水泥地、啃涼饅頭。儘管老藝人並不在乎接待條件差,但馬街書會上充斥著的商業叫賣聲以及曲藝面臨著無人接班的窘境卻讓他們擔憂不已。

 馬街,位於河南省寶豐縣城南7公里處,歷史上曾是「商賈雲集,物產集散」繁盛之地。近700年來,無論朝代更迭、天災人禍,就在這片田野上,書會卻生生不息,頑強地延續發展至今。由於馬街書會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魅力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它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寶豐縣也因此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曲藝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5月20日,馬街書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商業宣傳 影響表演

 各路媒體每年都會趕來參加這樣的年度民間藝術「嘉年華」,當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在書會的熱鬧以及盛況時,河南當地的《東方今報》記者則在這裡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他發現,今年的馬街書會現場除了聲聲入耳的美妙評書外,更多的是嘈雜的叫賣防盜門、熱水器的高音喇叭聲、培訓學校招生的嘶喊聲、熱舞的音樂聲、看時裝秀的吼叫聲以及天空中熱氣球廣告的嗡嗡聲。

 記者發現,在現場,大大小小的企業展台不下100個,且都穿插在演出舞台中間,以致部分藝人無法專注演出。一位來自河南魯山的老藝人面對身邊幾處規模很大的企業展台對媒體表示,「演不下去了。他們太能折騰,音響太吵。」

自費參會 食宿極差

 記者了解到,儘管媒體公佈有千餘名藝人參加了今年的馬街書會,但有不少藝人選擇中途退場。一位王姓藝人告訴當地媒體:「沒有住的地方。去年來的時候,我和其他四位老藝人擠在一間屋子的地板上,鋪了麥秸,加上人多,還能應付。今年,我一個人住在村辦學校的樓梯間下面,凍得人受不了。」

 據了解,藝人們參加書會都是自費,演出也是無償的,就算是吃住問題,也是自行解決。王姓藝人說:「因為書會主辦方沒有統一的後勤安排,參加書會的老藝人只能以地為床,自己砌地灶生火熬湯。一大早就要活動筋骨準備演出,中午時間很短,怕觀眾久等,一般都是喝杯開水,啃個尚未化凍的饅頭就出場了」。

 部分藝人就此表示明年不會再參加書會了。「說實話,我們這些老藝人不在乎條件,只要能喝上熱湯、吃上熱饅頭就知足了,政府能不能在這方面稍微費點心?」一位60多歲的老藝人如此表示。

青黃不接 藝人擔憂

 相比於食宿,更讓藝人擔憂的是目前喜歡民間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很多技藝沒有接班人,面臨失傳的危險。

 來自汝州的王姓藝人已經連續參加了五屆馬街書會。他表示自己從十多歲便開始學拉二胡,但是「現在喜歡民間藝術的人越來越少。你看我在這兒基本上就是自娛自樂,很少有人來聽。連續5年來,見到來說書的人越來越少,我到現在都沒找到接班人。其實這也不能全怪現在的年輕人,開始的時候也有人想跟著我學,但是學這樂器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學會的,很多人學幾個月就不幹了。而且說實話,對於一些農村孩子來說,學樂器真不如到建築工地去搬磚掙得多。」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極少數年輕人外,來書會獻藝的大部分都在50歲以上。而觀眾當中,真正認真聽書的也多數是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書迷為此受到了記者的熱捧,他表示自己每年都要來聽書,要聽到一百歲。

相關新聞
到古城看飛機總部 學懂體驗旅遊樂趣 (圖)
留意飛機的種種細節 (圖)
我的優質生活系列(三)
職場女性 事業發展受礙 新研究有望解決困境 (圖)
歷史與空間:明清煙草文化漫談 (圖)
古典瞬間:史前江南尋訪記 (圖)
文化觀察:從2012展開想像 (圖)
文化觀察:700年馬街書會 盛況背後的窘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