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行政區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大不相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郁鴻勝參與國家發改委長三角規劃,赴浙江考察調研。香港文匯報上海分社傳真

 記者:您多次提及我國目前正處於行政區經濟向區域經濟轉型的過程,這兩種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不同在哪裡?

 郁鴻勝:在行政區經濟模式下,同一行政區劃中,城市之間是按行政級別排列,區縣隸屬於市,市隸屬於省,其經濟聯繫是一種主機和終端的關係。其宗旨是「為官一任,守土一方」,在管轄區內極盡所能地開發利用各類資源,對行政區域外的周邊環境生態則較漠視。其結果是,因行政壁壘造成的區域性破壞已達到難以容忍的地步。

 以長三角為例,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中,區域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該地區面臨的共同問題﹕耕地資源被大規模非農佔用,土壤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日趨嚴重,跨界水污染問題非常突出。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和大量的機動車尾氣排放,酸雨問題以及長江和錢塘江等江段均存在明顯的岸邊污染帶,75%以上的區內湖泊出現富養化現象。此外,因長期超採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蘇錫常和杭嘉湖範圍近1萬平方公里,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沉降中心。沿滬寧鐵路帶,已經形成8,000平方公里的大漏斗形無水區。

 上述這些問題,由城市之間的現有關係決定,因此靠單個城市無力解決。就此,中央才提出了城市群建設的設想,並將其視為解決區域環境發展的終極手段。規劃城市群建設,就是要打破行政區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弊端,跨省、市域的城市之間,沒有行政級別的差異約束,只有城市功能的異同,以及城市網絡的節點與節點的關係。每個城市都將被視作該區域內的中心樞紐城市來規劃建設,從而在更高的層面,統籌規劃城市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城市群概念由來已久

 記者:城市群這個概念國外很早便提出了,為什麼中國直到現在才在正式文件當中出現?國家制定有關規劃的背景如何?

 郁鴻勝:城市群這個詞的確是舶來品,但在中國出現得也很早。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有學者提出過要建立中國的城市群,但幾十年來,這個概念沒有化為現實。這當中原因很多,主要因素是我國經濟發展還處於行政區經濟的階段,行政區經濟還是一種高效的管理手段,能夠應用宏觀政策調控經濟發展。但是,行政區經濟是我國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中最後一道壁壘,什麼時候衝垮這道屏障,應當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通過逐步調整行政區經濟與經濟區利益的關係,使行政區經濟帶來的弊端越來越小。在這個背景下,2004年10月國務院正式提出編制我國城市群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召集長三角、環渤海的專家,著手編制建國以來首個跨區域經濟規劃,意圖就是為轉型發展尋找方式和方向。

長珠三角特別之處

 記者:在中國城市群的建設規劃裡,為什麼長三角與珠三角是特別的?

 郁鴻勝:中國的9大城市群中,有3個最為重要——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他們佔整個中國經濟總量的40%以上,長三角佔近20%,珠三角10%,環渤海10%。因此,如果抓住了長三角和珠三角,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就抓住了。

 從示範意義來看,長三角此前受行政區經濟所累,在環境生態發展中受到較大制約。如果在長三角地區能以城市群規劃和建設為核心,打破行政區劃體系,那麼其他城市群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長三角合作的關鍵動力,是解決制度一體化問題。制度一體化也是中國從經濟發展為中心轉向民生、生態、和諧的重要抓手。其實論經濟總量,上海在長三角並不大,但從區域經濟建設角度出發,上海在制度體系上就有優勢。因此,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制度協同的矛盾,做到制度合作抱團取暖,長三角城市群的建設才算成功。

 國家對長三角城市群的定位,主要有三大目標: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按照國家給出的這三個方向,每個城市需把自身擺在「區域中樞」的定位上思考功能優勢,究竟是發展產業城、生態城還是物流城,都需要綜合調研與判定,切忌一提規劃,便要做行政區內的經濟、社會、文化中心,這樣便又回到了行政區經濟的老路上。

轉變阻力在哪裡?

 記者:區域經濟規劃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功能定位,區域內打破行政束縛,不分大小,這樣做的可行性大嗎?由行政區經濟向區域性經濟轉變的阻力在哪裡?

 郁鴻勝:要完全做到這一點,不可能只用一、二個五年規劃就完成,但從這個五年規劃可以看出,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已經出現了。區域經濟的核心思想是區域利益是最高利益,而不是行政利益是最高利益。國家編制了跨區域規劃,明確提出了行政上的地方利益要服從區域利益,區域利益就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才是最高利益。這樣一來,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改變了,不再是一味的高增長、高效益、高回報,而是可持續發展。

相關新聞
在華日企受「震」 負面影響漸現 (圖)
專家解讀:防範日本QE 推高全球通脹 金
中國海陸空監控日核洩 (圖)
華核工業從未現輻射致死
中國救援隊昨晚回國 (圖)
最後一批滯新潟同胞返華
散佈日核洩漏 杭州網民被拘
東京返粵記者 輻射輕微超標
上海多區現異味 當局稱空氣含硫化合物
專家籲立法 禁斷裂帶建房 (圖)
不知抗震級別 市民僅關心房價 (圖)
三條斷裂帶穿越深圳 (圖)
深擬10年籌備逾千避難所 (圖)
深圳地震概況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 (圖)
專訪國家發改委智囊郁鴻勝:突破行政區劃 發展區域經濟 (圖)
建立珠三角城市群 關鍵搞好港深關係 (圖)
行政區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大不相同 (圖)
人物小傳:作風扎實 年調研50城 (圖)
郁鴻勝簡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