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楊振寧(左)昨出席浸大講座時勉勵年輕人,對研究必先感興趣再作準備。 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淑環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淑環)科研要取得成果,往往需要經過漫長且艱辛的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昨出席浸會大學「創意研究院」首個活動講座時,坦言在科研路上遇過不少人生低潮,例如曾全力研究多個理論,遲遲未有成果。幸好他謹記「啟蒙老師」教誨:遇問題時不應「死研硬鑽」,否則易患神經病!結果他在多年後,偶爾與朋友閒談時,竟突然得到啟發,為研究找到新突破點。他勉勵年輕人,只要對科研有興趣,並作好準備,「成果隨時突如其來。」
為了推動院校研究文化,浸大即將成立「創意研究院」。校方昨日舉行首項慶祝活動,邀請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以「我的學習經歷」為題,與數百師生分享人生體會。
自修高中物理獲得啟發
楊振寧於1938年參加大學入學試,入讀西南聯合大學;其後在清華大學取得理學碩士學位,並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從事物理學研究數十載,但原來高中時並沒有修讀物理學,只曾修讀化學。及後自修高中物理學,發現物理比化學更有意思。
他憶述,在早前研究物理學時,曾遇到一些與個人直覺不符的理論,也不明所以,但卻引起他對追求知識的興趣,「是當時不明白『向量』的重要性,令我對一些理論出現誤解。但這正好是一個學習機會,只要抓住機會,對日後研究有大啟發」。
1945年,楊振寧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他說,人生中曾遇上多位「啟蒙老師」。在50年代,他曾遇上著名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Fermi),在他身上所學的東西,畢生受用,「我曾問他,研究員應該研究小問題還是大問題。他回答我說:『主要是研究小問題』,但面對大問題時,也不能死研硬鑽,否則會患上神經病」。
勉年輕人遇困難暫放下
楊振寧表示,在科研路上經歷過人生低潮,包括實驗結果未如理想;也曾想過多個研究題目,但未有即時成果,「每當走在非常困難時,就應該想是否要繼續走下去……一次在回家路上,重遇昔日一位研究員,言談間頓時有所啟發;對其中一個研究題目有新突破」。他勉勵年輕人研究遇困難時,不要放棄,可先放下,同時作好準備,終有一天會有突破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