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風濕病學學會會長莫志超醫生(左一)表示,學會已就類風濕性關節炎,向本港醫學界發出最新治療建議。圖左二為患者Shirley。 香港文匯報記者嚴敏慧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敏慧)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免疫系統失衡引起的系統性疾病,以30至50歲中年人發病率最高,醫學界估計香港有逾1.2萬人患有此病。香港風濕病學學會表示,現時主要以抗風濕藥及生物製劑治療病症,惟過去未有客觀指標評估病人病況,醫生決定加藥或減藥可能受阻延,治療效果未如理想。學會參考外國及本地專家意見,制訂了統一診治建議,冀醫護先透過「28處關節疾病活躍指數(DSA28)」為病人評估病情,並以「臨床緩解」作為治療目標來作出用藥決定。
逾半病患唔知治療目標
香港風濕病學學會委託中大亞太研究所於今年2月至3月,訪問179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現43.6%患者不知起病首兩年為治療黃金期,56%人對正使用的藥物療效未算滿意,逾半數人則不認知達至「臨床緩解」或「避免關節變形或受到侵襲」為治療重要目標。風濕病學學會會長莫志超醫生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能造成關節永久受損甚至殘障,更可增加中風等機會,病人死亡風險大增68%,預期壽命可短近7年。他表示,學會已向本港醫學界發出最新治療建議,先以傳統抗風濕藥作一線治療,若3個月內未見效用,則應轉用生物製劑等。
換髖關節接受生物製劑再打波
現時30多歲的Shirley,18歲證實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痛楚影響其活動能力,更被迫放棄喜愛的球類運動。她表示,最初得知疾病不能徹底根治,心情極度失落,即使後來接受類固醇及抗風濕類藥物治療,病情依然反覆,其髖關節及頸部韌帶更受侵蝕,數年內要做手術置換髖關節及進行頸椎骨消融手術。直至4年多前,Shirley在醫生建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情才回復至「臨床緩解」水平,現時關節痛楚大減,更能重踏籃球戰場參與比賽,生活重拾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