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祭掃時,對傳統的中國人而言,這一天可以沒有飄飄灑灑的清明雨,卻少不了絡繹不絕的掃墓人。然而,時過境遷,如何掃墓又成了中國人面臨的一個新問題。微博悼念、僱人掃墓等新方式紛紛進入公眾視野,與前者受到輿論的一致肯定不同,後者引發了廣泛爭議。有評論指「僱人掃墓」缺乏誠心,甚至斥為不敬之舉。
古人以逝者泉下有知而訂祭掃之禮,其初衷當然是告慰逝者之靈並使其免於凍餒,所以祭掃須親臨墓塋,並備香燭之敬、酒食之饗。現今科學昌明,幽冥之說已公認為虛妄,我們不再相信逝者能夠以任何方式體會生者的追念,更不會相信靈前焚化的紙錢能夠穿越到另一世界,然而我們還是不能接受沒有祭掃的清明節,原因無他,民眾有通過祭掃表達哀思的需要,社會有提倡祭掃以維繫人倫的需求。
曾子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筆者以為,做到對先人心存哀思,則已可實現先賢醇化民風、維繫人倫的初衷,但有孝道親情哀思長存於心,即便不能憑塋一慟,亦可告無愧於逝者。如果捨其本心而苛求形式,則反而有捨本逐末之憾。
「僱人代祭」雖表面上似有取巧之嫌,但平心而論,百忙之餘仍能以逝者為念已屬難得,其所費心力也不比微博悼念者為少,既然微博悼念可以理解,又何必對「僱人代祭」者過於苛責。
故此,清明祭掃,在心不在「形」,僱人代祭也好,親臨掃墓也罷,微博悼念也可。心中念之哀之痛之,足矣。 ■馬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