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描述魯迅的文字把他刻畫成一個喋喋不休、拿著匕首和投槍的戰士。形象是緊皺雙眉嚴峻凝重的,沒有個性和生活,而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下一個空殼。
我們不認識這樣一個魯迅。
——周海嬰
魯迅獨子周海嬰於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終其一生,他都生活在父親的光環之下。大多數人,可能都不大知道這位「魯迅之子」是無線電專家,是攝影家,也是原國家廣電總局的副部級幹部。
兒子不識「戰士」魯迅
對於父親,周海嬰一直認為公眾的認識在很多方面存在片面性。「一些描述魯迅的文字把他刻畫成一個喋喋不休、拿著匕首和投槍的戰士。形象是緊皺雙眉嚴峻凝重的,沒有個性和生活,而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下一個空殼。」作為魯迅家人,周海嬰覺得,當文學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被革命性所掩蓋後,魯迅形象很空洞,「我們不認識這樣一個魯迅。」
「魯迅被送上神壇後,人們已看不到他溫情脈脈的一面。這一面被忽略掉了。」長期研究魯迅的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朱崇科對《羊城晚報》記者說。他認為,從周海嬰身上,可以重新發現魯迅作為一個男人,為人父、為人夫的另一面。
「爸爸只有一個,還是不要吃了」
周海嬰說,自己的出生是一場意外。
在他將出世時,一度出現難產的跡象。當醫生徵求魯迅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魯迅不假思索地說:「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許廣平產後,年已半百的魯迅特意送了一盆花給她。就是這個新生命,讓「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文壇鐵漢向愛人展露出柔情浪漫的一面。
「周海嬰的出生對魯迅影響非常大。」朱崇科對記者說,「魯迅很喜歡這個兒子,他為兒子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魯迅把他看作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在往後的七年多時間裡,魯迅在自己的日記裡,在和友人的通信裡,常常事無鉅細地提及自己兒子。「單單從這些記錄中,很難拼湊出魯迅為人們所熟知的偉人、文豪形象,而更多只是一個令人倍覺溫暖的慈父。」朱崇科說。
魯迅做事十分認真,書房也整理得很好。即便兒子在書房玩耍,弄得亂七八糟,魯迅也絕不生氣,只待兒子出去了自己再收拾房間。根據周海嬰回憶,他曾問過父親:「爸爸能吃嗎?」魯迅當時的回答也童趣盎然(似是用商量的口吻):「按理說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個,吃了就沒了,所以還是不要吃的好。」
體現「怎樣做父親」
魯迅在1919年寫下《我們怎樣做父親》,他在文中談及對後代的教育:「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0年後,周海嬰的出現,讓魯迅真正地實踐「怎樣做父親」。「魯迅持『幼者本位』的立場,主張理解孩子、平等相待、解放孩子。」朱崇科總結,「即便在今天看來,都依然值得借鑒。」(二之一)
■摘自《羊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