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教授。
欣賞舊建築,不一定只挑選政經建築或軍事據點,即使是舊式住宅,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除了勾起你昔日的生活記憶,亦反映了時代的變遷。由香港古蹟文俗研究推廣會在山頂廣場舉行的「香港唐樓面面觀」展覽,展示本地中式住宅的變遷,讓大家認識經過多年風雨的建築,從中可知道香港18世紀初的社會和文化發展及人群關係。
展覽除了設有工作坊,還展出各種舊式樓房圖片、舊式家居用品,以及唐樓裡可見的信箱。早前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教授更在場講解關於唐樓的歷史。他認為現在我們稱的唐樓,原叫作騎樓,因為歷史的緣故,純粹用作分辨唐人和外國人居住的樓房,所以本地人多稱作唐樓。他指從1912年廣州市警察廳頒佈的通告《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第14條》,內容提及到「有腳的騎樓」,有關當局在7年後作修正,把「有腳的騎樓」簡化為騎樓。「當時香港尚未有騎樓這稱呼,只有tenanted house,即是租給人住,但沒有說明外形怎樣。久而久之,大家稱中國人住的就是唐樓,稱外國人住的是西洋樓,因習成俗。」
騎樓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其實以往文獻珍物都能找到一點端倪,《清明上河圖》裡可看到騎樓建築,《水滸傳》也曾提及到潘金蓮在騎樓投竹。「當然,宋代的騎樓——欄杆式建築,與現時藍屋有點不同,兩者的建築材料不能相提並論,但形式卻是一早已有。」。
反映建材和建築技術進步
據蕭國健介紹,騎樓大致可分三種:有柱作支撐的,無柱的,以及以鐵枝作騎樓。他說在開平都可找到,但在香港則愈來愈難看到它們的蹤跡的影響。「畢竟不受風沙和日照時間長的影響,中國向著南中國海的沿海地區都可找到騎樓的蹤跡,不過顏色各有不同,如在海口的騎樓大多是白色,開平的是黃色,福建的是桃紅色。」亦正因在沿海區域地也有,否定了騎樓從英國傳來的說法,「騎樓並非突然出現,是由某一種形式慢慢發展而成的。」騎樓由作為主建築的依附部分,慢慢變成尚未融為一體,及後發展至利用兩條麻石連接主建築與突出部分,以至後來一排排的民房屋都蓋建騎樓,反映建築技術與材料的進步,成為社會風貌之一。
居民興建騎樓的原因,蕭國健認為跟原本居住地方面積不夠用有關。「人口增加,而土地缺乏,居民在原有建築加設騎樓。這也跟治安轉好有關,以往的屋都是密封式為主,可在騎樓上看風景及晚霞,『陽台』一詞就是這樣得來的。」從騎樓的款式,反映建築材料和技術的改善。「以往的騎樓突出的部分不多,因為都是由木搭建而成。後來突出的部分增多,因為建材用上了鋼筋和水泥等。及後建築技術的提升,騎樓底部也不需建柱作支撐。」
隨著社區重建陸續展開,餘下的騎樓建築相信愈來愈少,有意近距離觀賞昔日住宅的建築,便得把握時間了。香港古蹟文俗研究推廣會亦設有1小時的導賞團,分別為4月20、30日及5月1日,詳情及報名可瀏覽該會網站:http://www.hkchspa.org ■文、攝:盧寶迪 部分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